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两江时评

两江时评

生僻姓氏岂能一改了之
发布日期:2023-12-14 编辑:宜都融媒体

近日,云南丽江傈僳族一支氏族因姓氏太罕见全村集体改姓“鸭”的新闻冲上热搜,一石激起千层浪。该家族以鸟为图腾,姓氏读音“nia(四声)”,上面一个“鸟”字,下面一个“甲”字,但由于该字并未收录于公共信息系统无法在电脑上打出,村民们为解决生活出行等各方面不便,全村集体改姓为“鸭”。深挖细究这件看似滑稽的事,本质折射出的是信息化时代生僻字的生存困境,也让社会公众重新审视数字时代给传统汉字文化带来的冲击。笔者认为生僻姓氏何去何从既关乎国人割舍不掉的宗族情怀,也关乎汉字文脉的传承与赓续,岂能贪图简便、一改了之?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可以说,姓氏是家族血缘的标志,更是陪伴我们一生的价值符号。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强烈的宗族意识,而姓氏就是最显著的标识。事实上,云南傈僳族的该姓氏已经使用了几百年,源自族群的图腾,底蕴深厚、历史悠久。但多年来由于生僻字的原因,不得不集体改姓为“鸭”,孩子也多数随母姓,就这样,“nia”姓原先的涵义渐渐不为人知,新生一代再难以追根溯源,导致家族感薄弱。即使是生僻姓氏,亦是每个家族的情结所系,根脉所在,不可因为信息化的便捷就以部分人的宗族情怀为代价,更不可大笔一挥、一改了之,抹杀生僻姓氏的存在。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这个“根”就是历史和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延续和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就是文字。 “nia”姓氏族的村民表示,仍希望有关部门帮助解决改回原来的姓氏,不能让这个字从此就消失了。史海钩沉,现在所谓的许多生僻字曾经也是常用字,但随着使用的人数越来越少,逐渐成为生僻字,但它们的一撇一捺间仍留有历史的余温,一横一竖下仍可见文明的印记。因此,对待生僻姓氏千万不能一改了之,否则该汉字背后的历史文化将日渐消亡、不复存在。生僻字也是汉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曾熠熠生辉,不论是从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来看,还是从传承保护传统汉字文化来看,都应审慎对待生僻姓氏改姓问题。

生僻字“罕用”,却并非“不用”,如何在信息化和数字化的今天破解生僻字生存困境是需要直面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有关部门要联合起来主动作为,优化汉字编码,建立生僻字字库,收录到现代汉语信息系统,完善与输入法和操作系统的适配度,推动生僻字的数字化进程;另一方面,还需要社会各界和群众共同携手,遇到无法在电脑键盘上敲出的生僻字时,积极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打破“生僻字羞耻”,如实反映情况,尽力寻求帮助。

生僻姓氏不能一改了之,同样,生僻字也不能放任其消亡,唯有打通生僻字的“数字化轨道”,推动形成尊重保护生僻字的社会共识,方能赓续家族文脉、传承汉字文明。(宜都市聂家河镇凤凰池村 方海燕)

  •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