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10余个省份陆续将人工耳蜗植入纳入当地医保报销范围,最高支付标准可达45万元。此外,多地还针对人工耳蜗开展专项资金支持。高值医用耗材集采落地,是医保部门集采工作“扩围增量、减负降价”的重要举措,更是医保服务“有温度、有宽度、有高度”的有力印证。一项又一项惠民政策,向参保群众释放出“红利信号”,让群众更有“医”靠。
高值医用耗材集采落地,是医保部门对民生关切的积极回应,是医保服务“温度”的彰显。我国约有2780万名听力残疾人群,这些人里有三尺童蒙的孩子,有古稀之年的老者,而人工耳蜗植入医疗费用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能负担得起这高昂的医疗费用的家庭占比并不高。但为了能让家人感受到多元缤纷的听觉世界,回归健康生活,不少家庭还是会选择倾其所有。近年来,国内人工耳蜗的市场规模增长趋势明显。国家医保局敏锐捕捉到了这一信号,把参保群众的需要放在首位,积极响应,迅速落实。2024年11月1日,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国家组织人工耳蜗类及外周血管支架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公告(第1号)》。集采耗材的“灵魂砍价”,大大减轻患者医药经济负担,让更多听障家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感受到惠民政策的温暖。
要想让更多参保群众获益,就要不断拓展药品耗材集采“宽度”,扩围采购品种。高值医用耗材价格管理和治理是医疗体制改革最难啃的“硬骨头”。2019年起,国家医保局就开始了对高值医用耗材的改革治理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据2023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医保部门已开展4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采,覆盖冠脉支架、人工关节、骨科脊柱类耗材、人工晶体和运动医学类耗材等大类。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更要严格坚持需求导向,不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发展思想,忧人民之所忧,思人民之所思。根据临床需求、群众需求,遵循医疗技术发展规律,科学筹划,合理确定,逐步扩大集中带量采购的高值医用耗材品种范围。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让更多的参保群众能享受到政策红利,让大家“敢看病、能看病、看得起病”。
集采药品耗材质量好坏关乎患者生命健康,集采开标中选流程规范化操作不容忽视,要着力提升医药采购经办质效“高度”。只有统一规范服务标准,科学严谨制定高值医用耗材采购入围质量技术标准,严格把关产品质量,做到内容公开透明,才能充分实现医药服务价值最大化。在今年的国家胰岛素专项集采接续采购开标现场,就有7位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2024年度医药集中采购义务监督员到场,全程见证集采开标工作,不断强化社会监督。除了依托社会力量,还得不断健全自身监管力量。要加强对中选产品生产、流通、使用的全链条质量监管,完善中选产品质量问题的处置机制,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助推优质药品耗材成为用药主流。
集采是“三医联动”的突破口,有效促进了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大家凝聚共识,守护群众健康。当我们看到初次听到父母呼唤的孩童扬起的微笑;看到一颗心脏再次有力地搏动;看到他们再次用双腿丈量世界,就会更加坚定药品耗材集采“扩围增量,减负降价”势在必行,让群众更有“医”靠。(宜都市“两江潮”网评团队、宜都市医疗保障局 李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