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幻灯新闻

幻灯新闻

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回响——宜都的“万红渡槽”
发布日期:2024-04-15 来源:王本忠 编辑:宜都融媒体








文 王本忠








渡槽,对于久居城市里的人来说,是个陌生的概念。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渡槽这样曾经让人引以为豪的大工程已经不值一提,即如南水北调这样的大渡槽,也引不起人们的兴趣了。

那时为什么要修建渡槽?有些地方虽然是农田万顷,但因为缺水,连年失收。渡槽通水后,就意味着龟裂的土地上会奏响水的旋律,使得这些地方都变成了千里沃野,成为富庶之地。

题头的这幅图片是宜都的万红渡槽,坐落在现在的宜都市高坝洲镇陈家岗村(原来的万红大队)。

这座渡槽是宜都70年代大溪水利工程西干渠上的第一座渡槽,也是整个工程最长(330米)的拱形渡槽。

渡槽由周远慧(当时宜都县水利科工程师,广东人)设计,红花基建团承建。当时的团长叫程启云(已退休),副团长叫刘德喜(已逝世),工程组长李新文(已退休),我与杨士一(已退休)担任工程管理员。负责具体施工建设的是中联大队(147人)、光明大队(156人),共计303人。1976年11月破土动工,1978年9月竣工。

万红渡槽主体材料用的石头,都是由天然的石材,经过了人力,一凿一凿地全部加工成方方正正的大石砖。由这些大大小小的石砖,一块一块地砌筑成了这个渡槽工程。

说来也巧,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我就是在这里担任施工员去参加考试的,后被农业院校录取参加工作,2017年3月退休。退休后被陆城街道办事处、农业局返聘先后工作6年,2023年10月市财政局争取的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开工建设,我被抽调到指挥部机制研创组工作。

我现在办公的地方就在万红渡槽的不远处。48年前,我在这里参与建造这座渡槽,而今,工作累了,就走出办公室欣赏自己的施工作品,心情非常舒畅。

渡槽,又称高架渠、输水桥,系输送水流跨越河渠、溪谷、洼地和道路的架空建筑物,由桥梁、隧道或沟渠构成的输水系统,用以补给水量不足的城镇、乡村、农田供饮用和灌溉,解决水资源分配问题。

它们为新中国农业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是新中国发展的历史见证,是触手可及的精神坐标,是散布乡野不应忘却的精神丰碑。

万红渡槽是一个时代的活体见证,是无数意义的叠加,是宜都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象征性符号。

在万红渡槽身上“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理想高于天”“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等豪言壮语,依然镌刻着顽强与刚劲,诠释着峥嵘岁月,抒发着浩荡乾坤,重新安排山河的豪迈气概依旧深刻回荡。

在怀旧的情感共鸣中,感受特定历史时代的精神回响,见证那段不可磨灭的岁月,我觉得十分有意义。

万红渡槽是宜都乡野的巧夺天工、匠心独运之作,是纯粹的实用品,又是完美的艺术品,是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完美结合。渡槽普遍采用排架式基座,在空间上立体伸展和扩张,既节省材料又美观大方,体现了空间跨越所呈现的雄伟壮丽。

万红渡槽魁伟浩大的建筑造型、古朴庄严的建筑材料、美学与工程学的巧妙构思,辉煌的外观、严谨的形制、优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艺,充溢历史的厚重,是时间凝固的艺术,最能让人穿越时空、追寻过往,给人视觉和心理的美好感受。

万红渡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宜都人民群众克服艰难险阻兴修水利、造福百姓的伟大实践,是乡村精神家园的坐标,是矗立中国大地的肃穆丰碑,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的守护与延续。

艰苦创业是万红渡槽作为丰碑的灵魂。渡槽生成是苦难与辉煌的交相辉映。渡槽修建年代,物质匮乏、技术落后、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修筑者靠肩挑人扛、钢钎铁锤、人力机车等土办法,逢山凿洞、遇沟架桥、逢水筑坝、架槽引水,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人类挑战自我、挑战极限、张扬和释放生命潜能的伟大实践。

即便今日依然能感受到当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豪情壮志和“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的壮丽恢宏。

渡槽充分展示了在苛刻环境条件下,广大干部群众摒弃“等、靠、要”的思想,靠自己、不认命、不服输、不低头,硬是在苍茫大地浇铸出一座座不朽丰碑,为宜都农村发展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源。

万红渡槽彰显了将个体微小力量汇聚成推动历史前进的磅礴伟力,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巨大优越性的生动体现,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真实答案。

万红渡槽修筑,激发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呈现了劳动人民群策群力彻底改变恶劣生存环境的巨大创举,是宜都人民聪明才智和团结奋斗的生动篇章,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化彰显,是精神丰碑最坚实最牢靠的基座。

70年代,这里种植的水稻,主要是要解决温饱问题。1996年后,宜都大胆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柑橘生产,这里的人民逐渐富裕起来。近年来在美丽乡村示范片、国家农村综改试点试验等项目推动下,完成柑橘品改5478亩,流转土地2870亩,土老憨、湖北品冠、丰岛等企业实施联农、带农机制,使这里有20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每年增收5000多万元。2023年陈家岗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达到35581元,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大关。

万红渡槽,倾注了太多人的智慧,不经意间成为一道风景,一件艺术品。那些设计师和劳动者们就像一块砖、一滴水一样隐藏在沉默的渡槽里,他们的生命、智慧、热情、灵性都融入了其中。

(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