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美宜都 > 文润宜都

文润宜都

岳父故去三周年
发布日期:2023-12-04 来源:潘祖德 编辑:宜都融媒体

文 潘祖德




十二月四日,对我家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三年前的这天,寒风萧萧,岳父以其八十八岁“米寿”高龄,在家中安详离世。

按照家乡习俗,老人病故后有几个比较郑重的祭奠日。我了解的普遍有“烧七”,即头七、五七等重要节点烧纸钱,满一周年和三周年也不例外。岳父耿直是出了名的,在世就交代过家人和朋友,自己“回老嘎嘎”要省去一些繁琐的丧礼,活着能吃好穿暖就够了。

↑老人与家人合影

岳母小岳父一岁,如今年逾九旬,正健享鲐背之寿。二老生日同在盛夏六月,相差仅两三天。为方便儿女返乡小聚,老人一直坚持“双生”合并,家宴从俭。由此,岳父的主张岳母是积极响应的。

岳父寿终后,岳母由儿子轮流赡养。眼看三周年临近,除了照顾好母亲,兄弟姐妹们悄悄合计,欲择日相聚追思远去之父……

岳父出生于农历壬申年,生肖属猴;新中国诞生那年,他才十七岁。岳父上过私塾能识文写字,也会算账。长在红旗下、沐浴春风里,身强力壮的他,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参加集体劳动表现出无穷的力量。中年时期,岳父不负重托,担任生产队长。在经历无数风雨之后,岳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其突出的工作能力和实干精神,赢得干部群众信任,在小队长的职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多个年头。

我与岳父从相识、相处到送终,前后33年,虽不敢贸然描述他一生的业绩,却能择其闪光点,透视老人的可贵品质和非凡经历。

↑老人身前养蜂

岳父姓杨,是土生土长的横冲村大包垴人。经人介绍,我走进杨家那一年,岳父才五十五岁,正值精力充沛、敢想敢为的年月。几年交集,岳父大人留给我的最初印象是:勤劳节俭,秉性淳朴;雷厉风行,处事果断;家教严厉,子女敬畏;脾气易暴,不怒自威。

岳父一生备受贫寒和饥荒的煎熬。膝下育有八个子女,且不说穿衣、上学,即便每日管一大家人吃饱喝足都非常困难。岳母常回忆,那时候家里太穷,老头忙里忙外,自己要准备好儿女们的一日三餐,这脚踏肩膀“上儿摊”,每人能吃个红薯也得烘上一大锅才行。

孩子们的食量与日俱增,那些年又频遇自然灾害“大考”。作为家中的脊梁,岳父既要做好“劳力者”,又要当好“劳心者”。除了在集体挣工分换口粮,他还从长计议,在家里挖地窖储存一些红薯、土豆以及晒干的食物,时刻提防“饥荒”给一家人带来心理恐慌。

能填饱肚子,还需充实“脑子”。岳父甚有远见,儿女们被纷纷送往学堂,有了知识和本领才能更好地生存。念完书,岳父又先后安排他们学手艺、找工作,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短短20年间,子女中有了裁缝,有了营销员,还有了医生和矿山工人。

跟许多家长一样,岳父信奉“治家贵严”“棍棒出孝子”的传统理念,这是过去中国家庭普遍存在的共性,自然蕴含其合理成分;而岳父从“严”治家的策略和方式,并非简单继承,反倒时有发挥,甚至被描述为无所不用其极,以致儿女畏惧,这是家教的个性。

↑2020年春,老人最后一次做客吃饭

岳父的严管厉教,固然有其性格因素作用,但更多是受时代背景、家庭环境及子女成长所左右,而这种影响也随社会转型、家庭变迁或当事者年龄增长而发生改变,进而被妥协和稳定的家庭关系取代。

或许,我所认识的岳父年岁大了,见识广了,儿女们也纷纷成家或安居乐业,已很难见到他严肃的一面,留予人的往往是内心的安逸和容颜的舒展。他的标志性物具是爱不释手的小烟斗,乐观的颜值便是自然地笑意。因备受饥寒困扰,岳父一辈子反对铺张浪费。

平日休假,儿女们轮番回去看望二老,都习惯捎上一些糕点和水果,可岳父总是叮嘱“不要再买”。特别在夏天生日到来之前,他会发出预警,说不用花钱买东西,食品多了吃不完还容易变质;并强调过度消费等同浪费,都是“罪过”。快过年或是换季,女儿买上几件新衣服,却又见不着老人穿。问他为何不穿,他总笑着说,旧衣服套在身上干活自在,新衣服放着出门穿。晚年,岳父自己动手种植、晒制山烟,很少见他抽买来的香烟,即便有一包烟,也是留着待客用。至于饮酒、熬夜打牌这些不良嗜好,在岳父身上就更难见了。

近二十年,岳父一次次受到病痛折磨,却表现得异常坚强与豁达。当年我在乡镇工作,一日上午,见身材高大的岳父在公路边的石头上坐着。我连忙过去扶着他进屋歇息,老人患有严重的胃病、贫血,脸色青黑,浑身乏力。我二话没说,就骑上摩托车将岳父送往乡医院。经医生详细检查,得出结论:因胃病和内痔引起慢性出血,病人的血红蛋白量已不足60克,属于严重贫血。医生还在问及老人行路的感觉后,直言有随时摔倒坠亡的风险,然后建议老人住院十日。

不料,岳父自知病情,无论谁好心相劝,他倔强地坚持不用住院,要开点药回家治疗。医生和我都拗不过他,最后取了几包西药和中成药送他回去。那时,二老随次子居住,儿媳贤惠。等到周末再去看望时,岳父又面色红润起来,我兴奋地问二嫂,用什么“仙丹”能让老头起死回生?二嫂幽默,回应我说,是用土炖钵炼成的“乌鸡丸”,连汤带肉吃了几天就见效了。一阵笑声后,我们都为老人能度过病痛的危险期而松了一口气。当然,医药和营养对健康同等重要。

↑2017年老人治疗眼伤

岳父的犟,有时也难免让他遭更多的“罪”。就在老人85岁那年夏天,他在家门口用竹竿剔树上的板栗,不幸被顺竿滑下来的栗苞刺伤眼睛。接到电话后,我迅速开车返乡。见岳父当时正吃着午饭,他自己还连声说“小事不疼了”,根本没打算去医院。我想肯定不行,也许过一会就会出现不良反应,于是劝老人去村里看医生。随后,我载上岳父去附近村医家。医生一瞧,催促我赶紧送大医院治疗,说眼白里还残留一根小刺。随后,我急忙开车送老人前往市一医院。

这还真是一件麻烦事。到了一医院,一位女医师招呼老人家坐在她的对面,然后用架上的显微仪器为他查看患处。跟照相一样,让老人家坐好,眼睛触近目视镜后,医生再慢慢调试焦距,等盯紧那根扎眼的小刺,才能悄悄并利索地取出。这对一般病人,也许算不上一件耗时的事;可对一位高龄老人来说,就是一次很费劲的配合。

岳父耳背,等调好焦距后医生嘱咐一句:“就这样,稳住别动!”老人家见医生张嘴,又探出头来问:“您说的什么?我听不清。”反复几次,弄得医生哭笑不得,每次都要重调焦距,再锁定目标。实在没有办法,最后我想到用纸写上几个大字:“医生说眼珠不能动!”老人这才明白,很快安静下来,他眼里那根小刺被女医师顺利摘除。跟往日一样,岳父没有住院观察,只是带了点消炎药回家。不料,岳父在眼伤二十多日后,由于交叉感染严重,又回一医院住院治疗。

岳父耳背却能识字,并不妨碍他看电视。多年养成两大习惯和喜好,他爱看《新闻联播》《湖北新闻》,每次和我交流,总会抒发“中央的政策好”“国家照顾农村真不简单”之类的情感,有时还发问关心诸如“某领导怎么多天没上电视啦”“猪肉价下跌没有”的大事要事,直到告诉他某书记调走了、物价波动是市场决定的阶段性变化,老人这才点头笑着去吧嗒他的旱烟,也不知是不是真听懂了。

岳父像小孩,特别爱过暑假,那时候屏幕上多彩纷呈。有他特别喜欢的战争题材,如《亮剑》《长征》;也有令他入迷的乡村剧,如《希望的田野》《马大帅》;还有他爱看的神话剧《西游记》《济公》什么的。听不明白就紧盯字幕,所以岳父看电视坐得很近,一个人都可能看到深夜,还时不时发出感叹或笑声。岳母偏爱《情深深雨蒙蒙》类情感剧,有时见老头霸着电视连吃饭都叫不来,就嗔怪道“怎不钻进去呢”。遇上都“追剧”时,二老往往是轮流“值班”守护电视机。

岳父是老党员,只要得到村里通知,开会是必须到场的。家里收藏着老人不同时期的学习资料,通过听、读、问,他能获得很多的政策信息。一次春节拜年,老人忧虑地问我:“政府年终跟老家伙发这么多钱,是从哪里来的,以后该不会耽误搞建设吧?”原来,他担心老年人不断增多,各类津贴、补助等款项的后续财力不足,似乎感觉发多了财政撑不住。我安慰他不用愁,政府招商引资发展好,税源多、税收不断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了,有能力保障这些钱的发放。

岳父受过苦,居安思危的心理表现格外突出,而且家里条件越好,这种倾向越发明显。很多年,老人自种园田,自养生猪和家禽,即使遇到挫折也不轻易放弃。一年春季,岳父在前往集镇办事途中,遇上流动的骑车猪贩,当即定下两头仔猪。很快,小猪被送过来,岳母付给贩子600元钱。可没喂上几天,小猪就夭折。兽医告诉老人,流动猪贩叫卖的小猪,很多是没打疫苗已受症的。之后,邻居也善意劝说二老停一年喂猪,以免遭受更多损失。岳父不泄气,觉得要吸取教训做好防疫,猪圈消毒后继续养,于是就近购买熟人家的猪崽。后来,很多人夸赞老人家有眼光,下半年猪价上涨,岳父家的年猪价值达到了三千多元。

冬季取暖,对老人来说极其重要。积累柴禾,成为岳父晚年的必选项目。不只是冬天,即便其他季节,岳父也会上山寻找枯朽的树枝,捡回来锯短,还一一整理好搁在向阳的房檐,用于冬天烤火做饭。年迈体弱腿无力,一日傍晚岳父在山间迷路,急得儿子媳妇和几个邻居晚上才找回来。老人说,活着一天,自己不动手攒柴怎么行!

生命进入倒计时的那两年,岳父的脑子时有迷糊。岳母透露,一个秋日的凌晨四点,她悄悄起床搜寻岳父,可室内四处不见人影,大门又敞开着。岳母想,老头一定是夜游症,于是出去追寻,结果发现岳父回到中年当队长的幻境,挨家挨户敲门“派工”去了……

岳父个性从简而论,可归纳三字:直,急,暴。我的注解为,直性——不绕弯、不玩太极;急性——不啰嗦、不拖沓;暴脾气——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就广义而言,岳父一生追求可谓九字——

严要求,实作风,廉操守。



作者简介





潘祖德,湖北宜都人。湖北省学校文化研究会会员,宜昌市作家协会、宜昌市散文学会、宜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都市故事学会执行主席。挚爱美丽乡村,感悟百姓生活,尝试笔触育人。作品散见报刊网媒。


  •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