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美宜都 > 文润宜都

文润宜都

妈妈的竹鞭
发布日期:2023-11-16 来源:潘祖德 编辑:宜都融媒体

文 潘祖德

母亲病逝那一年我才二十四岁,也就是说这辈子陪伴妈妈仅度过两轮生肖;随后,陪伴父亲的时间却延长到了整二十年。

然而,回头反思,我的人生受母亲的影响更大一些。

妈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出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没进过一天学堂。因为抓壮丁,她自幼丧父,历经苦难的童年。作为家中长女,年龄虽小的她,不得不过早肩负起协助母亲抚养弟妹的义务。

孤儿寡母一家四口,在旧社会要生存下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妈妈常干着与少儿年岁不相符的农活,下田耕种、担粪浇肥、换工收割。有时农闲,她还跟随叔叔伯伯外出,去很远的矿山挑煤。

二十岁那年,妈妈嫁入我们家,先后孕育六个儿女。这里暂且不表母亲的吃苦耐劳和坚韧意志,单说她教育子女的智慧人生。

新中国刚建立不久,妈妈和许多农村妇女一样,也赶上了“扫盲”时代。扫除文盲说起来简单,就是教会老百姓多认字,可做起来特别难,那时的乡村根本找不出几个识字的人,更甭提有老师了。

白日里干活,晚上读夜校识字,但从1952年大姐出生后,妈妈再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学习了。所以,她一生中也就认识亲人和邻居熟悉的几个名字,还有阿拉伯数字,妈妈常说是“洋码字”。

至三十七岁,妈妈才生育幺儿,这时的长女、长子都已分别达到十六岁、十三岁。在艰苦的岁月,孩子们一个个降世,除了生活补给,如何教育管理,让他们健康成长也是母亲面临的一大挑战。

父亲上过三年私塾,能识文断字,常在外面忙碌。妈妈虽不识字,心里却很敞亮,而且具有较强的记忆。深知没文化的苦衷,她惦记着每一个孩子上学念书的事。我和哥姐相差十几岁,从我知事起,他们已踏入社会劳动谋生。我和老弟相差三岁,到上学的时候还不懂事,都是贪玩争吃的顽童,且“内战”时有爆发。母亲遇见,除了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文教”,更多时候是靠门边墙挂的一根竹鞭。

成年后,我们常问妈妈,竹鞭为什么挂的时间多,用的回数少?母亲的应答简单却彰显智慧。她说,教书先生不是有戒尺吗,家里的“戒鞭”也一样,用的少是为了抓重点,长了记性才更灵验。

从事教育数十载,回想当年妈妈的道白,更加深了对她育儿观的认同。墙挂的小竹鞭,儿时的惩戒物,却是留存记忆的敬畏。

当年的土房子很窄,厅堂进深约六米,到了“文革”时期又加隔一壁中墙。隔墙居中一米五高之处,横挂一刷红木板,上书“红书台”三字,顾名思义,这是摆放《毛泽东选集》等红书的位置。

妈妈的竹鞭就挂在大门旁的左侧。犯错了,有时挨抽,面壁思过;有时背诵伟人语录,面对红书台认错。错误严重时,恭喜你获得“双抽”,既要挨鞭抽,还要背语录,噙着泪水、摸着屁股也得背。

竹鞭,乃竹子细长的地下根茎,横串于底土中。据说,那根枝节密集的竹鞭,是妈妈托本家大爷在后山挖的。悄悄送来,还叮嘱过母亲不让我们晓得,以免记仇。这根老黄竹鞭,不足一米,具有坚硬耐磨、圈伸自如、刚柔并济之品质,着实算得戒鞭的上乘选料。

本家大爷那年月七十多岁,古铜色的脸,蓄着带范儿的花白胡须,因名中含有一个“金”字,不少人称他“金胡子”。他性情活泼,常年不会怠慢一根长长的旱烟杆,平时老爱逗小朋友开心,而且当我们受罚还眼泪未干时,他最喜欢趁机挑逗你。一会问你是不是又吃“笋炒肉”啦,一会假惺惺地安慰你屁股是打不疼的、并且消肿快,有时还故意扮鬼脸、讲一些搞笑段子,撩得我们噙泪也噗嗤笑起来。

“笋炒肉”是方言俗语,泛指小儿挨打之事。有一回惹毛了我,忽然间奔向里屋取下竹鞭追出来,朝着“金胡子”的屁股猛抽几鞭,然后问他疼不疼、消肿不?老顽童金爷哈哈一笑,说有点麻。

显然,这种“唱红白脸”的育娃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可或缺。少儿犯错,难免适度处罚,但年龄尚小心理疏导也务必跟上。本家大爷以其独有的方式,在孩童受罚伤心时逗他发笑,实则兼具转悲为喜、化怒为乐之功效,有助于让小孩及时释放出心理压力。

儿时只知鞭抽痛,成年方知慈母爱。妈妈的“鞭策”特有讲究,细思起来,她的“鞭抽法”大致运用于五类情形——

其一,盲目冒险必挨抽。玩耍是孩子学习的重要途径,可因年幼无知、分辨力弱,对很多玩法的规则和安全性缺少判断。如果任其自主发展,可能带来诸多不可预测、不可逆转的隐患和危险。家乡的河流、堰塘密布,大多处在背人眼的阴湾处。夏天,几乎所有孩子都想下水畅游,溺水事故时有发生;寒冬,河塘冰封也颇具魅力,熊孩子居然带着跟屁虫去疯赶溜冰、蹦跳。还有更多类似上树掏鸟蛋、捣马蜂窝,甚至悄悄带雷管出去炸鱼的奇葩事发生。不抽行吗?跟他好讲一百遍,转身又背着你溜出去冒险,有时竟伤痕累累回家。动用“家法”后,妈妈会让你记住“纪律是革命的保证”“安全重于泰山”,以及“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最讲认真”的道理。

其二,不讲文明必挨抽。有礼貌、重修养,是无数家庭传统育人的基础项目。我家也一样,非常注重孩子的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妈妈示范细节,不论到哪里,与人客气称呼、和气说话、顺气处事,只要不受羞辱和欺负,她是不会与人红脸的。倘若遇见自家儿女,不礼貌称呼人(尤其长辈),说话爆粗口甚至骂人,干饭抢菜,干活伸懒腰、“打拐子”等,回家或者等客人离开,会有你“好果子吃”,轻者口头训斥,重则比一比鞭子长短,让你永远铭记“文明其精神”。

其三,攀比骄奢必挨抽。母亲出身贫寒,成年后又担负拖儿带女养家糊口的重任,自己从未享受过一天福报。对于子女与人攀比吃穿、追求生活时尚的思想和行为深恶痛绝。记得儿时上学,见着别人有新颖的玩具,有养眼的翻毛皮鞋,回到家就悄悄缠着脾气温和的父亲要。妈妈察觉后,先是跟我细说家里的情况,想稳住我下一年买。我不依不饶,气得哭闹、摔椅子,结果可想而知。又一年冬天,妈妈让我穿补丁棉袜,套进鞋里脚不舒服,我冒火拖来猪草刀三两下剁坏袜子。这下糟了,母亲当即实施“鞭刑”,对着我屁股一顿猛抽,直到认错为止。勤俭节约杜绝浪费,是我们家族多年秉持的习性。

其四,有失骨气必挨抽。年幼的孩子对骨气的概念不甚理解,大人说教也难以明示其内涵。妈妈施教,却让我从小懂得什么叫自尊、自立、自爱。一日放学,我高高兴兴地带回几个石榴,想让家人品尝。妈妈知道后并未高兴,而是问我从哪里摘来的,我告诉她是跟山上同学换的。妈妈又问拿什么换,我撒谎说用旧玩具换的,其实是摸的大哥新购的一支小手电。扛不住妈妈再三追问,我说了实话,也挨了鞭子;这次“待遇”特别,鞭子还抽上嘴巴,轻轻的痛。石榴“生意”失败,次日悉数奉还后索回小手电,也让我人生中第一次明白“贪吃鱼儿易上钩”的道理。另一次,是在念四年级的时候,我与村里小伙伴丁娃前一天吵过架,第二天不知是否故意引诱,又见丁娃兄弟牵着自制的小木车,一路吱呀狂奔到我家门口。禁不住诱惑,我放下成见羞答答地扭捏过去主动示好,欲协商试坐木车的事。冷不防遇上母亲,现场挨抽几鞭子,名目简单叫“无志气”;晚上还坐下来帮我分析,说这是“狗食离不得茅室板”的“软骨”行为。睡前同样要熟记伟人语录“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知错就改,就是好同志”。

挨打多了,自然也就长了记性,也就明白了回头。成人后,特别是做了教师,我十分感念妈妈的戒鞭,且时常琢磨,那节节相扣的竹鞭,显现出的并非简单的武力,而是一种家庭育儿的威慑力、导向力。即便偶尔方式粗暴,也不能以此苛责一位文盲母亲的完美。

第五种挨抽,是在成功获奖后的喜抽、轻抽,相当于拥抱。妈妈鼓励我们:记住,就该这样!当然也是分享喜悦的朴素表达。

还有一点,妈妈的鞭抽并不是胡乱盲目的。首先,部位选择准,只抽臀部,从不敲打头部和其他部位;其次,时长和力度把握较准,点到为止,要抽疼你却不至红肿;再次,目的明确,让淘气孩子铭记,生活中哪些事能干,哪些事干不得,抑或是想也不要去想。

现如今的孩子备受宠爱。以致一些老人夸张地形容,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口里怕“化”了。细细想来十分形象,这种“娇”态心理的确存在。长期以来,我也悟出一些奇怪现象:旧时多子女,粗茶淡饭,严管硬教,其结果是大多数孩子明事理、能吃苦,还懂爱家疼父母;当下少子女,精米细肉,宽管软教,其结果是不少孩子行为任性、沉迷游戏,大事小情图父母。虽非绝对,但较为普遍。

俗话说,越是吃肉越是馋,越是烤火越是寒。孩子“不听劝”“不服管”等畸形心理的形成,与早期的教育环境、教育方式关系密切。一味褒奖、一味纵容、一味放任,从家庭到幼儿园,到小学、中学,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家长、老师以及身边亲友都叫苦不迭。

妈妈的教鞭,是一种敬畏,是一种责任,也是一份希望。

数十年过去,高悬的竹鞭渐渐成为一幕幕母子幻影——

画面一,年轻火盛的妈妈,正握着戒鞭追赶小顽童。瞧那急样,衣着破旧的小男孩,拒吃“笋炒肉”便来了个百米冲刺,远远拉开与母亲的距离。下面的字幕是:未来冠军是这样炼成的。

画面二,年迈智衰的老奶奶,手握戒尺,嘴里还不停唠叨着什么,正在认真敲打自己的儿子,看样子老小子又犯错了。儿子低头憨笑。闪出字幕:有一种幸福,叫老来还能享用妈妈的“体罚”……


/ 作者简介 /

潘祖德,湖北宜都人。湖北省学校文化研究会会员,宜昌市作家协会、市散文学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都市故事学会执行主席。挚爱美丽乡村,感悟百姓生活,尝试笔触育人。作品散见报刊网媒。


  •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