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美宜都 > 文润宜都

文润宜都

乡夜纳凉
发布日期:2023-08-07 来源:潘祖德 编辑:宜都融媒体



文 潘祖德

大暑返乡,湿热交蒸,遭遇一年中最猛烈、最火爆的阳光。

暑热难耐,已不是哪朝哪年的专利。寰球倾斜有度,日光直射难免。宋代诗人记述“水风鼓炎热,如坐蒸炊上”,可见古老的家园,盛夏热度千年未减。不然,后羿连射九日的神话也将失信于民间。

自然的力量不可抗拒,唯有老老实实顺从。所以,地球人知道如何避暑、如何蓄养、如何保障劳动与健康,以致度暑安然无恙。

来源网络,侵删

卧竹席,闻蝉鸣,嗅荷香;清风明月,观流萤聊世间,感受微凉。这是我深藏于心的一份静好,触碰记忆闸门,常呈现浪漫夏夜。

儿时乡间无电。夜幕下的生活,跟灯火通明的街市一样,也能带给你无尽的想象。圈椅似的凹形靠山,环抱山脚“四水归塘”老屋。左邻右舍三四户人家,彼此守望互助,一代帮衬一代和睦相处。

自然,邻里和睦并非撇开你我、背离原则,相反,理解、谦让、包容,成为处理相邻关系化解矛盾的最大公约数。祖祖辈辈,凭着智慧和向善向好的仁爱定力,共助共商,步步凝聚成发展的合力。

夏夜,多户共一场地纳凉,犹如当下小规模的“屋场会”,无疑是促成交流思想、倾述情感、互动谋划、增长见识的最佳时空。

无电的山村,夜里大多用煤油灯。有讲究的人家备有玻璃灯罩,以防风吹和飞蛾扑灯;更多人家是用不大不小的玻璃瓶做油灯。自制灯芯管,外加细丝拧成的手柄,这灯端来端去得小心翼翼。无罩遮挡的火苗,随风摇曳,有时忽然被吹灭,若非平移稍有抖动还会荡出油来。所以,迈步、握灯是否平稳,都决定着油灯的使用寿命。

夏日傍晚,我们会早早洗漱完毕,和兄弟一起抬出凉床,在土稻场等待母亲做好的晚餐。室外敞亮,也减少油灯的使用频率。

来源网络,侵删

不知什么年月,我家还添置有这么一个老物件。凉床貌看制作简单,选材却十分考究。首先是全竹结构,整张小床寻不出一丁点竹外之物,包括拐弯抹角衔接固定处,用的都是竹钉;其次,看得出所有竹材老道,类似于桐油泡染过的那种,床面横织的每一根竹片,近似深红板栗色,光鲜亮润,质韧耐用。还有一点,竹床轻便好搬动,两个小孩抬进抬出不费力,暑季结束也容易收藏。夜躺凉床,手摇蒲扇,似乎能成为画家笔下的艺术造型。我感觉,父母很少睡凉床,因为忙碌和顾及孩子,一般要等夜深人静儿女们熟睡,才有空歇凉。

隔壁小伙伴夜里纳凉,除了凉床还有竹躺椅。家乡不缺竹,竹躺椅可请篾匠进家门做,所以在农家很是普遍。用竹躺椅,相比用凉床要轻松许多,一个人可随意搬进搬出。唯有的缺陷是,躺椅用竹要是选材稍嫩,或做工不太精细,搁地上的椅脚容易搭潮霉变,用不了多久椅身便开始松散,椅面破损,躺在上面感觉比坐着还难受。

夏日的晚餐没法丰盛,平常日子能吃饱喝足就行,素食搁谁家也颠覆不了它的主导地位。一锅稀饭,或是午餐留下的米汤锅巴粥;一碗凉拌黄瓜,一钵半大不老的青皮南瓜坨,再加点圆豆糊糊、蚕豆酱什么的,准够填饱肚子。那时的肉食是稀罕之物,尤其在夏天。

吃过晚餐,孩儿们嘴巴一抹就出去乘凉,一摊收碗涮锅的杂活儿自然会甩给母亲。父亲和邻居老人一样,饭后拖出一两把木椅同样去外边静坐。太阳满满当当一天炙烤,即便处在迎东晒的背阴屋场,刚入夜时仍是热浪滚滚。收工回家常行夜路的堂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路打着响亮的口哨,说是能招引凉风,结果人进屋风却不到,后面一群泥水匠徒弟跟班默默不语,逗得满稻场乘凉人乐呵呵的。

老屋门口有鱼塘和稻田,塘里常有农户的水牛“涃夜水”(方言,泡水浇凉之意),土稻场蚊虫很多。堂兄的口哨和众人的笑声之后,也可能一时中断话题,出现短暂的寂静,静得只听见此起彼伏拍打蒲扇的声响。父亲不同,晚间纳凉不爱带扇子,而是习惯在右肩搭一条粗布毛巾,这样既能挥起来驱蚊,还可随时擦拭身上的汗水。

最得意的当然要数小屁孩,早早霸气地躺在凉床或躺椅上。气氛热闹时听大人们胡侃:什么来祖公公进洞“捉龙”,什么“吴三桂造反”赶尽杀绝,什么鄂西地下阴河撒糠壳遥远的湘西河可见;最恐怖的,当属老人描述旧时民间“驾走丧”(赶尸)行夜路之事。

总之五花八门,顽童们一会听得喜笑颜开,一会吓得毛骨悚然,要是夜深屋门口的堰塘再突然爆点水响,孩儿们便纷纷滚下躺椅凉床钻进屋睡觉。不过,怕归怕,到了次日晚霞退尽,娃儿们依旧摆出纳凉的架势。因为都觉得纳凉“听闷”(方言,暗听轶事),能从大人那里长见识,尽管有时像听刀郎新歌《罗刹海市》满头雾水。

来源网络,侵删

宁静时娃儿便仰望夜空。月明星稀会睁大眼仔细观测月球上的明暗,满脑子惦记“广寒宫”“桂花酒”“吴刚嫦娥”加“玉兔”。繁星点点,幻想更是无边无际,在数不清、眨着眼的星空里,时不时会观测到亮亮的“走星”(小行星),还有一扫而过的流星、拖着长长尾巴的“扫把星”(彗星);有时居然把高空的飞机、忽闪忽闪的萤火虫误判为天外来客,深夜里激起一阵天真烂漫的“乌龙”笑声。

少了手机和互联网的岁月,人们的生活节奏固然变慢,却也不乏宁静与祥和。习习清风,朗朗明月,荷香应景,当是静谧夏夜里最自在、最美好的存在。其实,置身淡雅静幽的宜人环境,即便没有夜风送爽,也会凉意顿生。正如宋代诗人杨万里所描述:“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竹林深深,树荫密密,虫鸣唧唧,静中生凉;“心静自然凉”果真应验。

乡村小景

光阴似箭。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乡村历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蝶变,眼下正锚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等多项发展愿景,努力对接科技和信息化的引擎,已进入全面振兴阶段。乡民纳凉的习俗未变,内容和形式却大为改观,诸多做法或许与老辈传承格格不入。

盛夏傍晚,乡村广场舞成为老少咸宜的活动。临近活动点的农家主人,不再像过去天黑吃饭,而是早早备好晚餐。进餐后准时赶往舞场,随着音乐旋律响起便尽情嗨起来。一两个小时舞过,身上会出不少汗,晚上回家冲上太阳能温水浴,再出去迎风静凉美滋滋的。

三五成群,结队散步成为乡村另一番夜景。这些年,乡村公路四通八达,被黑化硬化的村道越来越多,村民出行便利,安全感、幸福感倍增。一天劳顿下来,晚餐后左邻右舍呼朋结伴,的确是不错的选择。沿着环形线路,村民们不紧不慢地聊着、走着,钟爱文艺的年轻人还不忘戴上耳机,欣赏起音乐、评书等,山风嗖嗖其乐融融。

娱乐有瘾的男男女女,轮邀夜里小聚家中打打花牌、搓搓麻将,为的是在一起乐一乐,放松心情。夏日里降温设施设备早已升级,有的是电扇,空调也普及,再也难听到“啪啪”的蒲扇拍打声。

老爱宅家静养的村民,晚餐小酌几杯,剩下的时光忙着追剧。有的习惯晚睡,刷抖音、忙网购,或邻里间串门唠嗑。有兴趣的不忘关心祖国统一、俄乌战争之类的大事。客气的邻里还端出西瓜。

乡村生活充满情趣。村落暑夜,既有燥热,也有凉意,更有自由和遐思。玉米地拂来阵风,裹挟着稻花洋溢的芬芳,“盘中餐”的气息欣然扑鼻,丰收果实触手可及,纳凉人的烦恼一扫精光……

好在大暑是夏季末端一个节气。乡亲信奉物极必反的哲理,万物生发有时数,大暑期间已到热的极致;随后立秋,意味着自然界伏藏秋意,蓄势待发。届时,昼夜温差更为明显,凉意不断增加。

转入清凉环境的人们,往往对烈日酷暑刻骨铭心,却淡忘夏夜观亮星、赏流萤的美景。诗人泰戈尔曾提醒,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所以,我们应怀揣初心和希望去努力,静待美好。

来源网络,侵删

乡夜纳凉,北斗启明。乡村发展,凉福赓续,未来可期。



作者简介:潘祖德,湖北宜都人。湖北省学校文化研究会会员,宜昌市作家协会、市散文学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都市故事学会执行主席。挚爱美丽乡村,感悟百姓生活,尝试笔触育人。作品散见报刊网媒。


  •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