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美宜都 > 文润宜都

文润宜都

少年从军梦
发布日期:2023-07-20 来源:潘祖德 编辑:宜都融媒体

文 潘祖德


梦如水中月,盈亏交集,遇风浪月影残碎;梦如雪中梅,花瓣美若理想,树刺酷似现实。梅再孤,月再悬,古往今来仍相随。

我以为,世间生灵皆有梦。只是,人的梦想能被转述、被演示、被追逐;其果,或遥若星辰触不可及,或锲而不舍梦圆成真。

☝少年参加军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少年憧憬军营,曾是我朝思暮想的美梦。尽管终难如愿,可我对国防、对人民子弟兵的那份情怀,永远不是梦,至今未改变。

我参加解放军,穿上绿军装;我走进红色学校,扛起革命枪。鲜红的领章两边挂,五星帽徽闪金光……”这是儿时学会的军谣,几十年不忘词,张口便唱;即使情绪低落,一唱这歌我就来劲。

童年在学校,会唱的军歌很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打靶归来》《大刀进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数不胜数。那时候,缺少正规音乐教材,遇上会唱歌的老师,孩子们喜欢哪首就教唱哪一首。

☝爱绿装的少年(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记得,大哥为我和弟弟缝制的绿色春装就有两套,仿照解放军的服装样式,尤其是领子和衣兜特别讲究,一瞧没做好还急得哭鼻子。春天上学,我偏爱那套只有上面两个兜的“战士服”,这样更显得笔挺;冬季衣着臃肿,就爱穿那套缝有四个兜的“干部装”。除了上兜挂笔外,天冷的时候还需要下衣兜捂手,或是塞满其他玩具。

村里男孩知道我哥是裁缝,见我们兄弟俩常穿绿装,纷纷逼着父母上街购回绿色布料,还趁着早晚歇工时送我家来,请我哥打夜工缝制。过些天,村小穿绿装的娃儿逐步增多,有的还自制两片枫叶红“领章”。冷风瑟瑟时,不少孩子戴上了绿色军帽,有的观看“反特”或战斗片后,还仿学地下党员、红军战士戴上鸭舌帽、八角帽。

岁月久远,回想起童年萌萌的“爱兵”行为,依然兴奋。

那时,村里拥有多少军人,成为孩子们对外炫耀的“资本”。记得一次,临近有义务兵探亲,因为晚上到家,我和相邻的几个小伙伴,还夜里打着火把赶过去瞧那“兵哥哥”的模样。兵哥和蔼可亲,除了带回来好吃的糖果,还讲一些部队的见闻,乐得我们肃然起敬。

现实中的军人就是“明星”,见到他们倍感亲切。还有很多机会,如临护桥部队、公审会现场,见到不少持枪站岗的武警战士,在我们幼小的心灵播撒出威严、雄仪的种子,觉得人民军队战无不胜。

感受军容庄严的同时,也得到坚不可摧的军魂淬炼,表里相得益彰,这才是少年真正崇敬和拥戴解放军、热爱国防的缘由所在。

值得首肯的是,精彩纷呈的连环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到协同育人的重要作用。过去传媒落后,有阅读习惯的人并不多见。

☝战争题材连环画册(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说来并不轻松,我家藏有“小人书”百余本,已算得上贫困乡村的书香“大户”。图书增量,大多凭着购买、互换、赠送,也有厚着脸皮向亲友或老师索书的“糗事”。后来真切体会到,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辩称“读书人窃书不算偷”的窘态,是客观存在的。

我把大木箱搬上简易板楼改做书柜,大致格出四个区域:今古作战区,英雄故事区,农工生产区,神话传说区。为防止遗失,便于查阅,我精心编号,认真做好登记目录。在柜子旁边,还用毛笔写上几条规矩,比如采用借阅签名、还书销号制度,确保藏书不流失。

《淝水之战》《草船借箭》《黄继光》《特级英雄杨根思》《地道战》之类的战争题材图书,最能吸引孩子阅读。巴掌大小的书,图文并茂,放牛、打猪草、走亲访友便于携带,掏出衣兜,随时翻阅。

小人书印制精美,黑白漫画、彩绘插图、翻拍影像,都给我留下深刻记忆。而且,读起这些书来,身边会挤满很多小朋友。

观看军事题材的电影或戏剧就更不用说,不怕夜行、不怕挨打、不怕饥渴,精彩影片可连续追看。这就是年少的我,不,准确地说,应该是当年很多像我这样的“军影迷”少年的共同喜好。

深夜回家,父母反锁大门,钥匙放在门边固定的、伸手可取的地上。肚子咕噜噜地叫,做贼似的蹑手蹑脚揭开锅盖,原来母亲把碗装的饭菜还热在锅里。一时的温饱并不等于开恩“免揍”。一般情况下,第二天会有一次“补揍”,这处罚规律早已摸透,但绝不影响你进食,除非自己斗气。娘还宣称,这叫“吃的不少,打的不饶”。

我的父母管教子女,属于典型的“宽严相济”和“唱红白脸双簧”。父亲生性温和,压根不会与人争吵或动怒,母亲相反。

因为队里的农活太累,大人陪小孩夜里看电影十分少见。记得一晚,在五百米开外的保屋(集体保管粮食的仓库)门口放映《南征北战》,脚蹬发电机电压不稳像个“结巴”,放着放着卡壳,变得声音嘶哑,或图像不连畅,母亲困顿打瞌睡,嚷着还木椅回家休息。

唯有孩子们精神好。机器设备出了啥毛病,我们会聚拢围观,有时恨不得挤进去帮忙递扳手。人群散场,只要放映员不广播通知,都是绝不甘心离开的。现在想来,耐心和坚守就是这样炼成的。

☝夜看电影(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观看《闪闪的红星》,是在同村另一个生产队,又是寒冷的冬天。我和邻居小朋友一起摸黑过去,还要经过一片坟地,感觉阴冷。由于气温低,加满汽油的电机老是打不着火。瞧着师傅一遍又一遍,用细绳缠绕小机器尾部的转盘,扯得大汗淋漓,我们也急得跺脚。

看完电影已过半夜,好在月亮照着泛白的霜路。潘冬子的形象深入人心。回家路上,我们不由自主哼唱起动听的《映山红》——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

寒冬腊月哟,盼春风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

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唱着唱着,我们已接近那片墓地。身旁林中,一只雕鸮(xiāo)忽然扑翅,倏地发出凄厉的鸣叫声,撕破夜空。瞬间吓得我们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冬夜里额头竟冒出一阵冷汗,只得快步离开。

☝军事题材电影(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无论如何,丝毫改变不了我们观看战斗故事片的浓厚兴趣。少儿时期,遇上国产大片井喷上映,《奇袭》《侦察兵》《地雷战》《英雄儿女》《平原游击队》《渡江侦察记》等,都是我们心中的经典。

还有苏联拍摄的《攻克柏林》《炮火中的生命》,朝鲜的《战友》《火车司机的儿子》,南斯拉夫的《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影片,同样把爱国、爱军队和保护人民的火种融入我们的血液。

近临现场,曾两次实地观看过再现革命军人的戏剧。题目没有记住,内容仍清晰可述。一幕短剧是在村子里大道场看的,身挎盒子枪的几名八路军战士,表演时还唱过:“延水甜,小米小,人民哺育我们在成长,我们是毛主席的小八路,革命熔炉炼成钢……”。另一幕大剧,是随姐姐第一次进城在剧场看的。剧情类似于《地道战》,经过八路军战士和游击队员的艰苦鏖战,最终消灭了日本鬼子。

有一个剧终的细节令观众解恨。那个叫龟田的日本军官凶相毕露,被逼到死角后还在负隅顽抗。只见他高举东洋刀欲杀戮我方将士,最后被八路军果断击毙。这个垂死挣扎的小头目,中弹后踉踉跄跄后退几步,不偏不倚正好仰倒在地道口,慢慢被吞噬下去……

☝喜爱冬子(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少年强,则国强。教育孩子追什么样的“星”,怎样“追星”,从某些意义讲,是家庭的格局,也是社会的责任,最终关乎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我的母亲也特别崇拜军人,每逢寒冬腊月,她会安排我带着钱去供销社买年画,还特地叮嘱要有几张解放军。

除夕夜,母亲忙完厨活,会停留在堂屋里,仔细审视墙上的每一幅年画。当举着油灯扫描至扛枪军人或民兵彩图时,母亲会喜形于色,自言自语不停夸赞:“好看,这蛮漂亮,个个威武雄壮!”

事实证明,一定的舆论氛围,往往折射出时代最强音。至今难忘,那些耳熟能详、随处可见的国防教育宣传标语——

备战,备荒,为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一人当兵,全家光荣;

筑钢铁长城,保华夏久安;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

一定要解放宝岛台湾……

怀揣从军梦想,小时候就爱上跑步、跳跃、游泳、攀登等多项游戏项目,而且是高度自觉地参与训练。那时心里明白,想当兵没有强健的体魄,没有坚强的意志,经不起风吹雨打,部队是没办法接收你的。上小学时,学校邀请参加抗美援朝的老军人宣讲战斗故事,一幕幕情境扣人心弦,更加激发年少的我们崇拜英勇无畏的战士。

哪曾知道,体弱实难改变,我走向军营的美梦,最终化为泡影。其实,在我家留下参军遗憾的不只是我。早年,一心向往扛枪报国的大哥,征兵体检最后一关没能通过——因年少学手艺右手食指受过伤,第三关节略显变形。军医说影响扣扳机,急得大哥落泪。

自己没能从军,我特别珍爱与参军的同学和朋友间的友情。一个同学考上海军,换了军装后,我们骑自行车十多里,赶往他家话别。一位比我大三岁的好友,当年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武警战士。几年间,我们不仅书信来往,还在他返乡探亲时见面;更有趣的是,“兵哥哥”还送我一件半旧的短袖衫,总算满足我第一次穿上绿色军服。

梦由行启,行为心动。国防无小事,事事关国情。

愿无数华夏儿女不留缺憾,梦圆军营!

作者简介

潘祖德,湖北宜都人。湖北省学校文化研究会会员,宜昌市作家协会、市散文学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都市故事学会执行主席。挚爱美丽乡村,感悟百姓生活,尝试笔触育人。多件作品散见报刊网媒。

  •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