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美宜都 > 文润宜都

文润宜都

母亲节忆母
发布日期:2023-05-19 来源:潘祖德 编辑:宜都融媒体

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西方确定的母亲节;农历四月初二,系“亚圣”孟子生辰之日,众多学者呼吁将其设立为“中华母亲节”。在我看来,两个节日同等重要,全世界的母亲都很伟大。



“妈妈的碎碎念念,温暖我的岁岁年年;母亲节不止一天,妈妈的爱铭记永远。”节日里很多人传诵这几句,我更是感同身受。

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寒冬,母亲孱弱的身躯定格在简陋的病床上,那年她才58岁。前一刻钟,我喂了点稀粥后,还在努力静注葡萄糖液,想为她补充一点能量。忽然间就觉得推注困难,母亲从棉被里伸出右手,做出欲拔针管的动作。当时吓我一跳,后来才明白,老人家自知生命已将结束,用手势表明不用为她再做“无用功”……

悲伤不已,我含泪紧挨母亲躺下,那一幕我永远不会忘记。在场的人都已释放呼叫的哭声,我却异常冷静:母亲累了,让她静卧一会儿;母亲冷了,我想为她传递体温。那一刻我才明白,人要是真到临终的极限,穷尽一切手段,都难于挽回理想的奇迹。


家中尘封近70年的老照片(左一为作者母亲)


人们常说,关爱老人重在平时,不仅仅是逢年过节送送礼品、陪吃陪喝、拉拉家常的事儿,老人喜欢什么、缺少什么、期盼什么,儿女们要心中有数,日常问候、及时安抚、尽力陪伴,均属晚辈力所能及的范畴。不然,一旦出现意外,会让你后悔不及,欲哭无泪。

母亲离世那些年,我生活在迷茫之中,如同“孤儿”。路遇熟人探问母亲,话未出口先落泪;夜梦母笑而不语我会追逐,直至醒来泪湿枕;春节清明,还有生日,去母亲坟头插几炷香喃喃祝福,饭菜上桌也请她“吃饭”……心中无不飘幻着慈母的影子。

那时起,我心里有了巨大落差。年纪轻轻没了妈妈,似乎一夜间成为乡间“野孩儿”:到点了没人唤你回家吃饭,变天了没人提醒你添衣带伞;干什么都无人预警,哪怕是敦促你出门少喝酒要禁烟。

跟我一样面临心理困惑的,还有大姐大哥几家,失去母亲的日子非常痛苦。此前阳光灿烂,每逢周末,大姐一家常回村看望父母,油炸锅巴、煎鸡蛋、炒木耳,还有大量时令蔬菜,甚至安排姐夫在屋旁小水塘抓几条鱼,母亲变着法子招待客人。外甥和侄儿们相聚甚欢,蹦蹦跳跳玩游戏,一家人谈笑风生,其乐融融。母亲不在,一切悄然改变,大家忙着,即便相聚,却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作者兄弟和大姐照片


刚二十出头的弟弟,没了母亲更是少了生活的主心骨。家里的责任田,柴米油盐开销等等,一切重担落在他和父亲的肩上。

还有七十多岁的祖母,衣食住行也需要得到照顾。当过近三十年村干部的父亲,面对家里的困难也想不出更多的主意来。

母亲病逝两年间,家运不济,灾祸接连:将要分娩的耕牛难产,母子双亡;上百斤的生猪,夜间被盗……这都是瞧得见、摸得着的收益,一家人的指望忽然间消失,对困难家庭无疑雪上加霜。

遭受一系列挫折,我们越发思念母亲,越发感到“天时地利人和”对家庭发展的重要性,对来之不易的成果应倍加珍惜。

母亲一生,既是勤劳勇敢、摆脱贫困的一生,也是重视文化、向往美好的一生。母亲未曾上过一天学,却有着超强的悟性和过人的记忆力;母亲自幼丧父,随母成人,却对地里农活十分精通。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母亲不到30岁,正值养育三个子女的年月。这年初夏,因大办钢铁,老家住房的旧墙土被掏出不少集中炼硝。父母领着仨孩子进驻“食堂”,被集体临时安置住在狭窄房间。

按照口头协议,集体拆除部分墙体后,要及时补换新墙,确保社员后期返户居住。眼看一家五口挤在一起,加上最小的女儿才两个月,母亲决定搬回老屋。可是,当母亲收工回来一查看,生产队并没有如期兑现承诺,拆除的一面墙仍留着空洞,顿时火冒三丈。

走近细看,暴风雨已将露出的木床,还有挂着的蚊帐、旧棉絮淋湿,母亲再也忍不住心中怒火,匆匆赶往拆墙的队长家质问。

队长自知理亏,模模糊糊说不清为何留着墙洞的理由。

一气之下,母亲闯进队长家灶屋,抓住一把水瓢,提起一桶喂猪的潲水,直奔主人卧室……

“你,你这是要干什么呀?”队长手持烟杆急着问。

“我也请你睡湿窝!”母亲边说,边舀水猛洒他的床铺。

“天啦,天啦”,队长妻子在一旁惊呼,母亲听这女人一叫喊更是来气,当即接应:“哦,你还要我‘添’啊,那就再补几瓢!”

母亲常说,人间自有真理在,但以理服人也要方式灵活。她说,世上讲理的人是大多数,难免遇上有人扯横皮,硬是不把“礼书背”,那就让他吃棒槌,还管这种惩罚叫“老黄瓜服得陈醋腌”。

说起背书,母亲的记忆力的确厉害。大队团书记组织学习《老三篇》,每个晚上只要领读几遍,还没等别人读顺口,我的母亲就基本能够复述原文了,很多社员为此惊讶。不仅如此,母亲还活学活用,常用伟人语录与人论理。

母亲壮年时参加农业社劳动,经常有变动工种的情况,即便在大哥接任生产队长后,母亲也公私分明,绝不会占便宜、搞特殊。

记得当年,母亲曾在离家较近的养猪场干活。那年深冬有一窝小猪崽出生。天寒地冻,守护好这些小精灵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周之后,历经高风险期的小猪们,大多长势健康,但有一头明显体弱面临危险。怎么办,凭以往惯例这类凶多吉少的猪崽,一般不予计数。母亲与场里员工合计,决定将小猪带回家,私设“小锅小灶”护理。猪场负责人也明确表示,要是猪崽能够保命,允许留作自家饲养。功夫不负有心人,母亲出工劳作之余,在家里用米汤、面糊糊精心喂养,十天后小猪崽竟然活蹦乱跳起来。等待小猪完全恢复免疫力,母亲却没有把它留在自家,而是选择送回集体的猪窝。

母亲教育子女既讲民主,也有很强的原则性。乡村媒人为子女介绍对象,她从不遮丑,对人说实话不隐瞒穷家底。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她会询问子女“考虑成熟没”。若有合理的解释,她会尊重孩子们的选择;倘若没有正当理由,你想“见异思迁”,母亲便会霸气侧漏警告你:“不行也得行,没有商量的余地,这事定下来!”



母亲辞世已久,精神风骨却长住我心。母亲病故21年后,82岁高龄的父亲才离世。不知二老在天之灵是否感应,如今儿孙队伍已近四十人,幸福和谐、富足安康早成为每个家庭奋斗的主旋律。

我常想,天下母亲本质上都是伟大的,于国于家于世界,只是程度差异而已。对待老人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柔里说是怠慢,重一点说是卸责;对待老人置之不理、不顾不问,那就是一种罪过。

母亲在哪,家在哪;缺了母亲的家,只能算是临时居所。

母亲节前夕,我专程赶往乡村,看望九旬高龄的岳母。只见老人依然精神矍铄,除有点耳背外,身板还十分硬朗;尤其牙好,年轻儿孙都自叹不如。见了我,岳母也开心,拉着我的手甜甜笑着。

我忍不住对亲友们说:“家有老,千般好,老人多么可爱。娘还健在,我们都自觉年轻,日子也过得舒坦,真是难得的幸福!”

愿天下母亲及所有老人健康快乐,长命百岁!


作者简介

潘祖德,湖北宜都人。湖北省学校文化研究会会员,宜昌市作家协会、市散文学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都市故事学会副主席。勤于思考,乐于练笔,重于口碑;挚爱美丽乡村,感悟百姓生活,尝试用笔触育人。作品散见报刊网媒。


  •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