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祖德
家乡雪景
春节乃中华民族传统喜庆之日,亦为一年四季的起始点。古往今来,百姓追求祥和安宁,家人团圆其乐融融,节假空闲探亲访友。近年新冠疫情,阻隔了探亲路,冲淡了岁首情。“兔”春复苏,一切秒变,东进西出,南来北往,万众返乡喜气盈门,短暂聚别心留余香。
孩子收益,一次美美的研学旅行
春节合影
家住王家畈镇横冲村的老刘家,今年算是过了一个热闹年。两个儿子分别携妻带女回家,一家八口开开心心相处了十来天。
三年前,定居上海的儿子两家,常常是轮值或错峰回乡的:有时约定兄回弟不回,有时弟回兄不回;即便一同回家,也会相约先后。理由简单,两家人多,尽量避免忽然返乡给家中老人添麻烦。
近年,疫情阻隔了孩子们回家的行程。每逢除夕、春节,留守家乡的二老,除了烤火、做吃的、看电视,其他时间就是惦记远在他乡的儿孙们,团年饭上桌,视频连线自然也没什么好滋味。
时隔三四年,疫情防控的主动权交给民众,老刘家小辈终于迎来回家团圆的日子。其时,最开心的要数一大一小俩孙女了。
上次回家过年,大孙女涵涵12岁,小孙女萌萌才6岁。几年过去,大宝已上高中,小宝也念四年级了。入乡随俗,俩孙宝和爷爷奶奶亲热得不得了,汇报学习成绩,畅谈都市生活,掏心的话语说不尽。聚焦老家乡村,过境的高速路,门前的清水河,靓丽的时尚农居,美丽的群山秀水,深深吸引着孩子们。他们怎么也没想到,短短几年间宜都老家的变化有这么快、这么大!
返乡次日晨,屋后丛林的小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小姐妹兴奋地早早起床。奶奶在柴火炉上热熟了老面馒头,还备有绿豆菜、鸡蛋汤。早餐后,由父母陪同,小姐妹跟随爷爷徒步参观村景。
村貌新景
这是一个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坪谷。丘陵地带,山不算高,一条不宽敞的小溪流蜿蜒淌过。民居自然分布两岸,笔直而便捷的省道、经络似的乡村公路巧妙组合贯通内外,新修的村委会办公楼、党员群众活动中心也坐落在这里,花园式场景路景令人心旷神怡。
远道回乡的小客人,兴致盎然奔向广场,浏览各类宣传展牌,拍摄有趣的建筑景观,还登上健身器材体验,自带篮球投篮锻炼。爷爷告诉她们,有了活动场所,村民不会窝在家里娱乐;天晴的傍晚,广场上音乐响起,不少人自发到这里跳舞,奶奶就是其中一员。
村委会西侧不远处,一高达三米用鹅卵石砌成的塘堤,加上醒目的红砖围栏吸引了姐妹俩。走近细看,塘里池水清澈,台阶直达底部,为周边多个农户用水提供方便。孩子们印象中的“臭水堰”,已蝶变成一道美丽的“便民塘”。原来,这是乡村振兴中,不少企事业单位自发参与的“共同缔造”改建项目之一。据了解,这个村近年获得外援资金近20万元。
花圃大棚
为让村民增收致富,村里还鼓励发展花草产业,孩子们走进河边的花圃基地,继续参观生态农业发展产业园。
走进花圃大棚,金属网隔离数层。摆上去的鲜花,赤橙黄绿青蓝紫加上纯净的白色,应有尽有。一钵钵花开正艳,温室里芳香爆棚。孩子们感觉不到这里的冬冷,仿佛置身于春的世界。
家宴待亲
转眼到了除夕,奶奶烹饪出大量美食。回想几年前,有奶奶陪伴在上海,姐妹俩品尝家乡味是常事。这些年疫情隔离,奶奶留守老家,鲜香的味道只能在梦中的小餐桌相见。馋出口水的情景,正应《余香》中的那句歌词:“思念需要时间,慢慢调养……”
学做苕圆子
这次回来,进厨房学艺是姐妹俩拟设的必修课。过年了,奶奶决定教她们先学做苕圆子。烤熟的红薯,掺和面粉,加水调匀成泥状。虽然简单,奶奶也教得认真,包括孙女俩在灶前的站位都有明确要求,因为锅里有滚沸的油。一切准备就绪,从苕丸怎么搓圆,怎么下锅,油炸成几分熟样后捞出,奶奶都一一传授给她们。
在一天胜似一天的兴奋与好奇中,小姐妹获取了大量信息,掌握了不少的生活技巧。返程前姐姐表示,回家过年几天,学到了高中课本外的社会实践知识;妹妹在笔记上深情写道:美好的行程总是短暂,留给自己的收获却已无法用语言描述。
儿女收益,一次暖暖的孝亲敬老
百善孝为先。家住枝城镇六里冲村的老杨家,算得上一户孝亲敬老的模范家庭。四世同堂,儿孙到齐十四口,一大家人真不简单。
老杨家楼房位居偏僻的石林口,房前屋后的菜地都是多年垒成的石坎。外面的人进山,瞧见这里怪石嶙峋、杂树丛生,感觉风光无限,形成美好的初始印象。可稍作停留,细心察看,又会发现一连串问题:日常风大,冬天很冷;地貌漏水,土地易旱;石头遍布,农活艰辛。
说的没错,相比沿江平原,这里是闭塞的山地;相比经济发达的城郊地段,这里是并不富裕的边远村。困则思变。要想增收,农田经营不能丢,家庭经济是抓手,儿女创业向外走。外面的世界精彩,儿女三家出去闯荡;四个老年人坚守乡村,种地、养猪、喂鸡,有时就近做点采茶之类的季节性副业,能挣点额外收入。
三个儿女,对杨家来说基本是“客人”,平时养家糊口、孩儿上学都在外面。留守后方的老人中,老爷老太都是八十多岁高龄。儿女们辛苦,有的在远方创业,一般要国庆、春节“小长假”才能抽身回家。好在附近城区还住有女儿,家遇突发事件可临时召回处理;这几年老人生病就医,就多亏她们照顾,亲友们有口皆碑。
老杨家最期盼的是孩子们回家过年。乡间老俗话“人多好种田,人少好过年”。老杨家有传教,过年都要回来,人越齐整越好。太老爷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叫花子也有个年”。
久而久之,老杨家的儿女自然尊崇家里习俗,返乡过年成为他们的家风。两年前,即便疫情防控出行困难,远道回家却没法返回的儿子,一时面临创业困境亏损严重。可他仍无怨无悔,认为回乡陪老人过年是王道,新冠偷袭纯属意外,市场损失有望挽回。
今年春节,时逢暖冬,疫情缓解,儿女们倍加珍惜回家孝敬老人的时光。除了带回小宝贝和节日礼品,关爱老人的生活与健康,成为他们的重点行动。四季需要的柴禾,能减轻老人体力的农具,还有豆浆机之类操作简便的家用电器,都是小辈们过年期间置办的。
农户硬柴
日常,家里取暖、做饭、喂养牲畜,都离不开柴火炉灶。老人夜里睡眠浅,有时睡不着索性起床烤火,这样一年下来就要用大量木柴。春节前后做硬柴,是儿女们不能回避的大事,也是特别累人的体力活。从岩石缝里放倒杂树,再一根根扛回来锯成短筒。要方便炉灶生火,粗筒木还不行,得改劈小块。到了年关,儿女们加上大孙子都会上阵,柴屋、巷壁、板楼,凡空着的地方都会齐刷刷码上劈柴。
好不容易陪老人几天。春节居家,儿女们分工合作、各尽所能,能帮厨的腰系围裙直接换下父母,能上网的手把手教会老人网购、刷抖音。孙宝们也陪伴祖辈打开微信视频,同远方亲戚聊天互动。
照顾老人
孝亲爱老重细节、见行动,体现出新时代文明家庭的基本内涵。老杨家的后生,正是践行文明家风的佼佼者,物质保障、精神食粮、科技信息,无不彰显新生代接力养老的可持续力量。
长辈收益,一次甜甜的亲情守望
“从前过年缺年货,不缺年味儿;如今相反,过年不缺年货,缺年味儿。”经济富足,交通便利,村容村貌美如画的红花套镇某村,两位年迈的大爷正在路边散步,交流一通后无奈地得出结论。
其中一位张姓大爷思考深刻,他觉得人出生到这个世界,孕育、养育自己的爹妈,无疑是最亲、最好、最贴心的;可现实社会有不少人觉得,生你的和你生的人才是最亲,除此之外都算利益关系,兄弟姐妹也不例外。有利用价值可亲,无利用价值谁也不去管谁。
另一位姓郭的老人,他以春节所见的事实,进一步验证张爷的论题。他介绍,自己随老二生活,老伴随幺儿生活。两老健康,平时还能劳动,跟儿们喂有年猪,还养土鸡。老大有一对儿女,都已成家立业在外地工作,情况也并不差。近几年,不知怎的,每年春节老大只叫我们俩老参加团年,而两个小儿子也似乎不搭理他们一家。春节后,孙辈们更不用说,各奔东西也就没什么来往了。
老人的观点不无道理,所谓“年味”很大程度指的是亲情关系。父母在,逢年过节有所往来;父母离世,兄弟姐妹互不走动。延伸到表亲关系,甚至几年不曾见上一面,礼尚往来更是无从谈起。据此推测,一旦老一辈都已过去,众多亲情的确会不复存在。
郭家的二位老人,虽为自家后人的发展进步而欣慰,却也为萌生不正常的“断亲”现象而深感忧虑和不安。他们明白,现在的亲情缺失,不是简单的贫富差距问题,而是社会责任、传统文化和价值取向的认识缺失,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现象。
当然,眼下也有越来越多的家庭意识到,春节走访拜年,拉家常、品美食、话未来,可力阻“断亲”现象蔓延。
一位受访老人称,自家儿子曾经两年没回家过年,但每逢春节必须给“叔子伯爷”拜年。今年春节回家,儿子提议设宴款待众亲,正月间还逐户走亲访友,除了两三家没来得及吃饭,其余大多进户就餐,馈赠礼品,深受亲友夸赞。儿子感激地说,平时自己不在家,多亏亲友们友好相处,邻里守望,对自家老人帮助太多!
中华文明数千年,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家族团结、家庭和睦。先民创设传统节日,其初衷应有防范“六亲不认”乃至“断亲乱族”的恶象发生之意。如此看来,春节当属其中的朝圣拜祖之节。
但凡相聚,终有离散;但愿相聚不再短暂,离别不再意外。
作者简介
潘祖德,湖北宜都人。湖北省学校文化研究会会员,宜昌市作家协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市散文学会会员,宜都市故事学会副主席。勤于思考、乐于练笔、安于口碑,挚爱美丽乡村、感悟百姓生活,尝试笔触育人;作品散见报刊网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