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美宜都 > 文润宜都

文润宜都

湛方生:宜都这个县长有点牛!
发布日期:2022-11-22 来源:宜都雑譚 编辑:宜都融媒体

高坝洲库区风光(冯建摄)

导语:东晋后期,豫章人湛方生曾任职宜都县令,其推荐的贞女龙怜被记入正史《晋书》,他的诗作扬山水清音,开田园曙光,对后世多有影响。在宜都,他留下了《上贞女解》《修学校教》《游园吟》等诗文。

《晋书》(唐房玄龄等)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之一,书中列传第六十六章载有宜都一位“榜样人物”——龙怜。全文如下:

皮京妻龙氏,字怜,西道县人也。年十三适京,未逾年而京卒,京二弟亦相次而陨,既无胤嗣,又无期功之亲。怜货其嫁时资装,躬自纺织,数年间三丧俱举,葬敛既毕,每时享祭无阙。州里闻其贤,屡有娉者,怜誓不改醮,守节穷居五十余载而卒。

注释:

适:往,至。适京,指嫁给皮京。

胤嗣:后嗣,后代。

期功:丧服名。无期功之亲,指没有至近宗亲。

改醮:再嫁。

龙怜能够进入正史,与当时的宜都县令湛方生不无关系。湛方生东晋后期诗人。大约于晋安帝隆安三年(399)至元兴三年(404)任西道县令。西道县就是宜都县,据《宜都县志》:东晋太和(366-370)年间,荆州刺史桓温因父名“彝”改夷道为西道,而桓温任荆州刺史的时间为东晋永和元年(345),所以,宜都称西道县的时间至少应在346年之后。湛方生在宜都任职期间,曾行文上报龙怜的事迹——《上贞女解》。

《上贞女解》中的贞女就是龙怜,“解”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据《文心雕龙 ·书记》:百官询事,则有关、刺、解、牒;解者,释也。所谓“解”,就是释,解释凝结积滞的问题,证验有关之事加以核对,大体相当于申说。其全文如下:

晋湛方生上贞女解曰:伏见西道县治下里龙怜,年始弱笄,出适皮氏,未逾半年,婿京殒没。京兄弟三人,相寻凋落,外靡期功之亲,内绝胤嗣之继。怜货其父母之资,躬亲机杼之勤,数年之间,三丧俱举,四节蒸尝,于今不辍。志存匪石之固,行无片言之玷。贤良屡聘,誓而弗许,守节穷居,於今五十馀年矣。详观之遗烈,[此处有脱文。]书于记传者,或毁发肤之体,以绝求者之望,或自经沟中,苟全不夺之志,虽操存而身亡,行立而形亏,寡能兼全其道,始终若斯者也。怜盖草莱之妇人耳,生於幽谷之中,长於荒榛之下,目不见尺素之文,耳不闻今古之说,师心率己,蹈兹四德,抑可谓禀灵山岳,自然天知者矣。而彤管未挥,令问不彰,非所以表贤崇善,激扬贞风也。(《艺文类聚》卷十八)

注释:

笄:古代女子用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在古代,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行笄礼表示成年。

蒸尝:本指秋冬二祭,后泛指祭祀。

匪石:匪,非。匪石指不是石头。比喻贞洁自守、心志坚定。

草莱:荒地的杂草、乡野、民间,指称平民。

荒榛:杂乱丛生的草木,这里指代荒野乡间。

尺素:小幅织物,短的书信;尺素之文,形容极少的文字。

师心率己:师心,以心为师,不拘成法,独出心裁。率己:律己。

四德:指女子的德、言、容、功。

禀灵:秉受灵秀之气。

彤管:古代女史用以记事的杆身漆朱的笔,这里指史册、史书。

令问:问,通“闻”。令闻,美好的声名。

对比《晋书》“皮京妻龙氏”与《上贞女解》,可见龙怜同为一人。湛县令有感于龙怜“操存”“行立”而“身存”“形全”,为“表贤崇善,激扬贞风”,故而申报表彰。《晋史》能够收录龙怜,湛县令的上报材料《上贞女解》显然起到了重要作用。

就文章本身来看,用语骈散结合,情感真挚,议论精辟,算得上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

湛方生在宜都任职期间,关心民生福祉,对教育亦颇为重视,曾留下《修学校教》一文,可惜只是残篇。其文如下:

贵郡之境,山秀水清。岭举云霞之标,泽流清旷之气。荆蓝之璞,岂不在兹。(下佚)

注释:荆蓝,指荆山和蓝田山,都是产玉的地方。这里指宜都为未经开发的宝地。

“教”是一种文体,其格式一般开头有“纲纪”(“主簙”之意)二字,中间叙述议论教文因由与目的,结尾一般为令其施行之语。《刘协·文心雕龙》《诏策》解释为“教者,效也,言出而民效也。”依据文体要素及上文推测,湛县令似乎要通过这篇“教”文呼吁,这么好的地方怎么不好好办学校呢!

举荐龙怜、倡导办学,足见湛方生县令政事有为,而更让人称道的,是湛县令的诗文,学术界称他“是一位与陶渊明气类相近的诗人”,有人甚至认为他的山水田园诗“开一代风气之先”。《游园咏》(《艺文类聚》六十五)即为湛县令在宜都时所作。诗曰:

谅兹境之可怀,究川阜之奇势。

水穷清以彻鉴,山邻天而无际。

乘初霁之新景,登北馆以悠瞩。

对荆门之孤阜,旁渔阳之秀岳。

乘夕阳而含咏,杖轻策以行游。

袭秋兰之流芳,幙长猗之森修。

任缓步以升降,历丘墟而四周。

智无涯而难恬,性有方而易适。

差一毫而遽乖,徒理存而事隔。

故羁马思其华林,笼雉想其皋泽。

矧流客之归思,岂可忘于畴昔。 

渔洋河风光(彭其柱摄)

《游园咏》,有人归为山水诗,也有人归为咏怀诗。其介于诗赋之间,更像一篇辞体短歌。

首句紧扣题目《游园咏》,说明此诗写作是为留恋斯境,欲穷究山水之奇美而写。第二句说明此次行游观赏的净朗阔大之山水美的总体感受。三至七句为具体的登游之写,不仅写山水之美,亦写出诗人游览之从容、欣悦。雨后初晴,万里澄澈,诗人杖轻策、登北馆、乘夕阳,带着悠然之心缓步欣赏所历之美,时而咏歌,任心而行。此种心情至“历丘墟”而猝然改变。面对战火遗留,诗人瞬间由对山水的忘情欣赏中回到现实,引出对身处现实困境的联想。诗的最后四句为议论抒情:多用巧智,逐而不返,便难有恬适之心;性本易适,为何还要在此追名逐物。身处官场之中,一毫出错,便成大乖。因此,束缚之中的诗人兴起归乡之念,渴望归家之后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游园吟》中提到的几个宜都地名——荆门、渔洋、北馆,则进一步反证了湛方生的仕宦之地在宜都确信无疑。

荆门即荆门山,在宜都西北的长江南,与虎牙山隔江相对。渔阳就是渔洋河,又名汉阳河(参见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方舆全图总说”卷2,及《湖北宜都县地名志〉)。河两岸多峻峰,即湛方生所说的渔阳之秀岳。唯有北馆这个地名不见于有关载籍。疑即《水经注》中所说的“望堂”:郡治在(宜都)县东四百步,故城吴丞相陆逊所筑也。为二江之会也,北有湖里渊,渊上橘柚蔽野,桑麻暗日,西望佷山诸岭,重峰叠秀,青翠相临,时有丹霞白云,游曳其上。城东北有望堂,地特峻,下临清江,游瞩之名处也。(卷三十四《江水》) 

梁山全貌(冯建摄)

荐读湛方生诗作二首:一为《庐山神仙诗序》,其“序”就是一则精美的散文,也是湛方生的代表作。一为《后斋诗》,作为一首田园诗,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差可比肩。

附一: 《庐山神仙诗并序》

序曰:寻阳有庐山者。盘在彭蠡之西。其崇标峻极。辰光隔辉。幽涧澄深。积清百仞。若乃绝阻重险。非人迹之所游。窈窕冲深,常含霞而贮气。真可谓神明之区域,列真之苑囿矣。太元十一年,有樵采其阳者。于时鲜霞褰林,倾晖映岫。见一沙门,披法服独在岩中,俄顷捺裳挥锡,凌崖直上。排丹霄而轻举,起九折而一指。既白云之可乘,何帝乡之足远哉。穷目苍苍。翳然灭迹。《诗》曰:

吸风玄圃,饮露丹霄。室宅五岳,宾友松乔。(《艺文类聚》卷七十八)

附二:《后斋诗》

解缨复揭,辞朝归薮。门不容轩,宅不盈亩。茂草笼庭,滋兰拂牖。

抚我子侄,携我亲友。茹彼园疏,饮此春酒。开灵悠瞻,坐对川阜。

心焉孰托,托心非有。素构易抱,玄根难朽。即之匪远,可以长久。

(《艺文类聚》卷六十四)

该诗首言诗人辞别官场,回归园廛;次言田园风光;三言田园生活;结尾阐述玄理,表达诗人感慨 。该诗描述了诗人辞官归田的经历,描述了诗人家居风光和田园生活。

  •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