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美宜都 > 文润宜都

文润宜都

让孩子好好说话
发布日期:2024-06-17 来源:潘祖德 编辑:宜都融媒体


潘祖德

初夏的朝阳,映照江南小镇。一阵轻音乐从临街铺面飘出。

十岁的虎子,这个双休没打算回乡看望爷爷奶奶,私下约定同住单元楼的肖博,一起逛街。肖博今年九岁,戴一副小眼镜,爱读书、好琢磨,性情温柔,与大他一岁的虎子,形成强烈的个性反差。

虎子念五年级,平时也少与肖博交集,因为完成作业的量和速度常不一致。肖博读四年级,跟虎子在一所学校,读书作业的功夫,决定他平时空闲时间少,更重要一点是虎子大大咧咧他不太适应。

动作稍野、说话口气大,学习马虎、爱笑翻脸也快,是虎子留给小伙伴的印象。转眼来到近街一岔角处,这里通常是过往行人早餐的地方。小店的餐品物美价廉,虎子和肖博常过来互请对方过早。

一家新开的店铺前站满了人。悬挂的金黄匾牌上,镶有萌萌的四个红字:昊莱汤包。虎子远远望见,张口就念:“吴菜汤包,这家肯定不错,进去看看!”肖博推推眼镜,慢条斯理地纠正:“虎哥,不对吧,这是‘昊莱’汤包,读‘hào lái’,不是‘吴菜’汤包哦!”

虎子顿觉颜面扫地,对着肖博横瞅一眼,霸问道:“你算哪根葱啊?才上四年级,拽得比老子还清白些!”随后还强辩几句,估计是吴某开的菜包子店,这俩字都多划了一笔。慑于气势,肖博不再争辩,暗暗嘀咕:“诡辩,蛮不讲理的马大哈!”愤怨虎子自作聪明。

类似虎子的表达方式,带有一定“痞”气。他们滥竽充数,还吹嘘一堆歪理邪说,以此掩盖自己的错误,试图诱使他人信服。这种孩子往往聪明义气,言语活泼,但交流过于专横霸道,甚至具有某些暴力倾向,容易失去小朋友的信任和支持,最终或成孤家寡人。

“痞”型表达,还可细分“武痞”和“文痞”。虎子的表现近于前者,下面两则笑话倾向于后者。两者的共同点是不懂装懂。

过去一乡下老先生进村小代课。讲读课文《麻雀》时,他误读麻雀为“麻cuī”,显然犯下“雀”“崔”形近混淆之错。学生赶紧纠正:“老师读错了,应该读‘麻què’!”老先生非但没认错,反而一本正经地赐教:“我当然知道,方言里说的是‘麻què’,普通话应该读‘麻cuī’。”自信的先生,还特意引读三遍。知识性错误岂容曲解。

另一则笑话是爷爷辅导孙子作业。一道四则混合运算,爷爷执拗要“先加减后乘除”,孙子坚持“先乘除后加减”。爷爷最终犟不过孙子,便自我解嘲:“明白了,我是解放前学的‘先加减后乘除’。”

语言离不开环境。当今社会,影视、网络、人际交流等媒介交织。少儿受不良“话风”感染几率增多,加强“免疫力”刻不容缓。

N次,在街道、公园,在校门口,我曾见中小学生,当然以男孩居多,脱口冒出脏话,即便长辈同行也少见人搭理,或急或笑,或追或闹,小辈们似乎很是习以为常。殊不知,上世纪出生的许多人,像这样口无遮拦地爆粗,注定会被训斥或掌嘴的。

此类情形,我归其为“脏”型表达。想必不少人跟我一样,闻见粗话脏话便心生不适或反感。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一个现实,那就是诸多脏话正成为大众白话,洗白为一种“时尚”语言;甚至有人以圈粉盈利为目的,公开传播粗言滥语,这在网络视频极为常见。

线上线下,污言秽语,说的写的唱的不胜枚举。尽管民众抵制,可收效甚微,仍存遗漏的传播空间。几年前,广告曾现“我靠XX”,迫于舆论压力,受争议方不得不修改;公众人物出场,观众狂呼“牛B”,让人听起来别扭,不知是夸他还是在骂他;类似“沙沟”(“傻狗”谐音)的口头禅,时不时从孩子口中飙出,极易触碰小伙伴底线,如若翻脸,可随时酿成重拳出击的恶性事件。还有原本好端端的大量词汇或称谓,如“教授”“波涛”,被一些道德败坏的人恶意扭曲,速成“变味”“变质”流行语,向着暧昧、无聊的狭隘思路延伸。

老祖宗修《弟子规》,告诫后人“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就是警醒世人,尤其是父母师长应以身示范,树立形象。高度文明时代,不干不净的污秽之词若大量流传,被好奇心强、过目不忘的孩子们“秒借”,成为他们的习惯用语,甚至出现在作文和课堂上,成年人情何以堪!要是再不动手,跟网媒“封号”一样,让背离德法、侵蚀文明的污言秽语“下线”,还给孩子一片纯净的蓝天,世风即受损,文明传承会打折,育人之策必将受到良心“拷问”。

有人说,吃饱了撑着。下面的语言环境和交流风格,令不少人“过敏”甚至冒一身鸡皮疙瘩,该算吃得太饱,还是饿得揪心呢?

某服装超市。衣物色泽靓丽、种类齐全,吸引过往顾客。

“嘛嘛,看看这一款套裙……我好想要哎!”小女孩撒娇。

“闭上你的嘴,要么好好说话,听到这腔调作呕。”衣着朴素的母亲,回头沉着脸低声训斥女儿。一旁的服务员忙过来解围。

话分两头说,孩子娇艳本无过,母亲责备亦非恶。多年来,打开电视、手机,各种作妖的娱乐节目喋喋不休“霸屏”。一个个染发帅哥、纹身女郎言语轻狂、表情夸张,天真孩童怎能不学不仿?更有甚者,本该自然活泼、蓬勃向上的小男生,也以涂脂抹粉、穿耳钉、染指甲的姿态上镜头上舞台,说话就差翘起票友样的兰花指了。

“小哥哥,你笑起来好好迷人哟!”面对嘉宾,高跟鞋,蚂蚁腰,习惯撒娇的女主持们,往往手握麦克风,这般“无事找事”调侃开场。来而无往非礼也。男士也芳心荡漾,妖艳回应:“美眉的声音真甜哎,感受你那温柔而带点娇气的口吻,我的心快要融化啦……”

人上一百,种种色色。此类“不男不女”式交流,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厌,不少家庭禁止小孩围观。我归其为“嗲”型表达。

同很多事一样,在生活中,面对嗲声嗲气的态度也趋向多元,大致表现有接受、尴尬、回避三种。这与年龄、性别、职业和素养等不无关系,也不全相关。再回头琢磨服装超市的母女对话,有人喜欢女孩的娇态用语,觉得母亲训话刻薄;也有人不以为这个母亲的话重或不中听,兴许在自己身边,连呼巴掌、开骂的情绪都难于把控。

“蔫”型表达,当属较常见的另一种。先别说孩子,成人中就有足够多的“老蔫”。喜剧演员赵本山的早期小品《相亲》,把老蔫与马丫的情感交集演绎得淋漓尽致,逗乐无数观众喷饭狂笑——

马丫:如果你真有这个心思,那你就等。

老蔫:高低等,你说个日子。

马丫:下辈子。

老蔫:完了,一杆子支到三〇〇年了。

……

老蔫:别哭,影响不好,要是招来警察,我没带身份证。

马丫:你怎么也哭了哩?

老蔫:我没哭。是干打雷,不下雨……

现实生活版的“老蔫”,可不比舞台艺术形象可爱。精神萎靡,深沉内敛,不爱说话,或者遇话不想直说,老是拐弯抹角、遮遮掩掩,甚至旁敲侧击、背地挑拨。不少地方厌烦这种行为称“蔫坏”。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也是时代的期望。鼓励孩子大胆和大方地表达,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从现实观察,孩子内向,或有悲观心理,说话蔫不拉唧;孩子胆怯、恐惧,怕说错话对自己不利,索性闭嘴或说“半截子”话。当然,也可能是另一番表现,外表少言寡语,暗地却心血来潮,做一些调皮捣蛋的事儿,或者出主意让别人干坏事。

具有这类品性,就不能当作一般蔫孩对待了。北方常有“蔫儿驴踢死人”“蔫人出豹子”等方言,江南也有“嘻嘻哈哈真癫子,闷闷吐吐有点子”等俗话,意思相近,大多指平时不声不响,关键时刻见风使舵、突然开挂的“鬼心眼”人。引导孩子诚实交流,防范和矫正“蔫坏”行为,实为帮助青少年重塑“三观”的过程。

除了“痞”“脏”“嗲”“蔫”四种畸形表达方式外,民间还有涉及表达分寸的相关要求。比如,百姓形象归纳出:说话硬不硬、臭不臭的,叫“杵头八脑”;说话闷声嗡气、不着边际“乱鼓泡”的,叫“无头无脑”;说话东拉西扯、没完没了的,叫“干裹绵缠”。

人民群众善于总结,还在实践中凝练出说话“小窍门”,如小事“幽默说”,急事“慢慢说”,没把握的事“谨慎说”,未发生的事“别胡说”,伤人的事“不能说”,他人的烦心事要“开导说”……

事实证明,会说话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德行;说话有分寸,是一项技巧,也是一种修养。好好训练说话,务必从娃娃抓起。

潘祖德,湖北宜都人。湖北省学校文化研究会会员,宜昌市作家协会、宜昌市散文学会会员,宜昌市职工阅读与文学创作“金书签”优秀会员,宜都市故事学会执行主席。作品散见报刊网媒。


  •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