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美宜都 > 文润宜都

文润宜都

白水港渔村行
发布日期:2024-05-06 来源:叶绍继 编辑:宜都融媒体

文 叶绍继



大海边,沙滩上,

风吹榕树沙沙响。

渔家姑娘在海边,

织呀织渔网……

这首歌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海边渔民的生活情景,我最早认识了解到渔民的生活,正是从这首歌曲开始。

在我印象中,只有海边或湖泊密布的地方,才会有大量人群以捕鱼为生的渔业村落。因此,当听说位居长江中游的宜都市有两个渔村,我一直不以为然,根本就不相信。因为宜都面积不大,仅1357平方公里,处在江汉平原向鄂西山区的过渡地带,境内除了汇入长江的渔洋河、九道河、大溪等一些小溪河外,并无大的湖塘,没有广阔的水面,渔民怎么以捕鱼为生?直到暮春四月,走进枝城镇白水港村访问,我才相信历史上宜都真实存在过渔村,并非人为杜撰虚构。

那天去白水港村,我乘坐的小车沿兴宜大道跨过白水港桥后,在枝城街道北边向东北进入一条乡村道路,行几里后再折向东南,沿途两边都是一栋接一栋的三、四层楼房,路不宽,是刷黑的单车道,若对面来车,则要借助楼房前的场地才能错过。行不多远,在一处写有“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房前停下,我知道应该是到了村委会。我们下了车,但却见门紧闭着,也没有人。我拿出手机一看,不怪主人,约定的时间没到,是我们来的早了,于是,便先看看村容,顺便找当地人聊聊。

我见旁边一栋楼房前,有一位老大爷悠闲地坐在那儿,便走过去与他攀谈起来。“你们这地方好啊,楼房一栋接一栋,望不到头,都成街了。可这路怎么就仅一车道,不扩宽一些呢?”“受地势所限,没办法扩了啊!”老大爷告诉我,道路所在位置就是长江大堤,原来居民都把房子建在路的西边(即堤内),路东(即堤外靠江)的房子,是原来一直在长江捕鱼的渔民,上岸后没有宅基地,经过政府协商,才让他们在这堤外坡地上建房。老大爷说着,用手指着房后:“你看,那后面就是长江。”我仔细一看,这边房子后面是一些植树的空地,不远处果然就是大江。

过了一会儿,村里的李书记来了,其他朋友也到了,李书记便带我们到“白水港渔村陈列室”去参观。一进门,只见一艘传统的小木船赫然摆放在房子中间,船体透着桐油浸润后的金黄和黝黑,散发出幽幽的光亮;船上的雨篷和两支船桨都是黑色,边边角角都被磨损得毛毛糙糙,挂在船两边撑杆上的渔网、渔钩,像是渔船上挂的装饰品;船舱里的被子依然铺着,好像主人捕鱼刚回来一样。

可一看旁边木牌说明,才知道这船已有近七十年历史:该渔船于1955年建成下水,船长8.4米,型宽1.5米,深0.6米,最初是篷帆风力和双桨驱动行驶,为连家渔船,八十年代自行改装成人力和机械两用渔船。这条船随主人在长江捕鱼颠簸了六十多年,直到2018年长江禁渔后才停止使用。后来被村里收来,放在陈列室里,让游人和村里年轻人观看。陈列室还有各种捕鱼的工具、大量图片及文字说明,介绍了白水港村渔业历史。

白水港村位于九道河与长江的汇合处,过去是一片地势低洼的湖荡地区,长江涨水,则进水为湖,长江水降,则是一片芦苇荡,历来无人定居。几百年前,有一鲁姓人家从重庆顺江而下,看到这一片无人之地,便停了下来,依靠自己传统捕鱼技术以捕鱼为生,成为这里最早的居民。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又有刘姓人家从四川忠州顺江而下,先在宜都清江埠停留,开始捕鱼为生的日子,后来转到白水港。鲁、刘二姓是白水港最早的居民,至今全村居民90%以上为刘、鲁、郑三姓,刘姓更是占70%。

白水港的渔业历史长达600多年。这些一辈子靠捕鱼为生的渔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一条渔船就是一个家,夫妻二人带着孩子,风里来,雨里去,属于他们的只是白茫茫的长江水际,上至长江三峡,下到湖南洞庭湖,都有他们捕鱼的踪迹。平时外出捕鱼时,就用一根绳索把孩子系在船上,夫妻二人一人在船尾划桨,一人在船头撒网,整天被强烈的阳光晒得黝黑,像非洲黑人似的。每年夏季洪水季节及年底才休渔返乡,将船停靠港湾修整。渔民的生活非常辛苦,有民谚曰:一条木船一个家,船头吵架船尾拉;养女不嫁白水港,一年四季爬河坎(从长江挑水吃);栽架子屋绑架子床,大水一来去他的娘(渔民有房的也是简单的木架屋,一涨大水就常被洪水冲走)。直到新中国建立后,他们才从水上人家到上岸居住,生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并逐步得到改善。

在党的领导下,白水港村历经围湖造田,种植小麦、豌豆、高粱、玉米等旱粮作物,筑埂挖渠,旱改水种植水稻,后来又改种经济作物棉花,水产养殖、长江航运等变化,由于邻近城镇及城镇的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西湖中学搬迁落户第一次出让土地,后来又支持枝城镇多个建设项目及周边邻近村拆迁户安置,白水港村共征地600亩,现在成了一个与城镇融为一体的城中村,土地非常少,居民居住也非常集中,村中青壮年多在附近工厂上班工作,收入稳定可靠。上世纪80年代进入房屋改造的高峰期,白水港村成为枝城镇农民建房最多的村之一。早在1998年,白水港村就被宜都市委、市政府评定为“小康村”,到2009年,全村绝大部分人都住进了设计新颖、装饰豪华的楼房,更有人建起了高楼别墅。2011年“两室”普查显示,全村共建设楼房556栋,占所有农民房屋的90%。

行走在白水港村,只见一条条柏油大道宽阔平坦,道旁的树木象哨兵似的整齐排列,一排排美观别致的楼房鳞次栉比,一辆辆汽车、摩托开进驶出,电视电脑让人们坐在家里就能知晓天下大事。李书记说,村里2023年集体收入已经达到80万元,争取在2025年达到百万元。

2021年9月,江西九江有个叫林德元的作家在宜都白水港村采风后,感到这儿有丰富的素材可写,于是留下来继续深入生活,后来创作了一本《渔民驿站——白水港渔村纪实》。一个昔日的小小渔村,居然受到外地作家的关注,真是让人感到有些惊奇。



  •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