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美宜都 > 文润宜都

文润宜都

娃们操练起来
发布日期:2024-04-29 来源:潘祖德 编辑:宜都融媒体

文/潘祖德


“咚咚呛,哐切哐,咚……”伴随一阵阵响亮的敲打与喝彩声,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不禁跟着强烈的节奏抖腿晃脑起来。


刚刚放学的一群村娃,路过生产队仓库门口,见有外来杂技班在稻场表演。儿们顾不得饥肠辘辘,一哄而散扎进围观人群。

不见舞台,只有被人群圈出的一块空地。没有音响,即便有也没办法接来电源。整个现场,只有表演者或解说师声嘶力竭的吆喝。而且,大多不是北方人标准的普通话,夹杂些难听懂的方言。

观众的注意力,自然会集中到演员的演技和表演细节上。胸口碎大石,壮汉怎样勒紧红腰带练气功,搁置于胸的石头需抡几锤敲碎;独轮车表演,如何上车与掌握平衡。还有转碟、顶碗、蹬瓦缸,以及空翻筋斗等精彩节目,吸引收工的社员一时顾不上饿肚子……

人密如栅。小男孩一个个像泥鳅钻进人圈,然后一步一步往前挪移。女娃就更甭说,想挤进人群看戏颇费周折。黑瘦的小英姑是个例外,只见她扑闪着一双大眼睛,没多久已蹲在最里圈探出头来。

小英姑瞧见的杂戏显然不多,可她觉得能挤进人堆、胜出前台的小屁孩也没几个。她似乎察觉自身存在钉子般的韧劲,具备良好的体能和刚柔并济的钻力。锣鼓声戛然而止。女主持报幕,下一个节目是飞向世界赛场的获奖作品《流星》,报毕还自豪地扬起左手。

锣鼓声再起,一帅哥挥手快步入场。他右手提着彩绳向观众展示,绳两端各套一碗状道具,随后由助理向器内注水。表演开始,小伙两手发力使劲甩绳。晶莹的玻璃碗,随其身姿变换而飞快旋舞,得益于向心力,双碗竟滴水不漏。旋入高潮,似风扇启动,银光闪烁,灿若流星,绳和碗早已分辨不清。技压群芳,赢得一片喝彩。

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鄂西山村呈现的热闹一幕。

跟其他小伙伴一样,英姑也爱看惊奇杂耍把式。不同的是,父亲是退役军人,当过侦察兵,农闲时节常满足村民愿望,展示过扑摔、翻墙和拳脚功夫等。她和哥哥自幼就在感受力量与速度中成长。

见儿女好动含有自己的影子,父亲自然乐在心中。夏夜纳凉、寒冬烤火,不厌其烦地为孩子们讲部队的故事;经常带娃出去观影、赏戏、看运动赛事;出差、旅行归来,一袋散发墨香的小人书,成为兄妹俩最为期待的大礼包。有时,爸爸特意破费,捎一些李小龙式的武星雕塑,还模仿连环画、艺术品上的形象,教儿们练几招小功夫。

兴趣是最好的驱动力。英姑和哥哥暗下决心,再苦再累也得像父亲一样习武健身。接下来,父母分工合作,用行动支持儿女实现梦想。屋后一片空地,忙碌之余父亲着手平整,还上山锯来木头、去集镇运回石棉瓦,动手搭建起简易雨棚。缺少健身器材,他利用家里的木工器具和废旧物品,花半个月制作出简易单双杠、砂包吊架,以及若干梅花桩雏形。母亲负责后勤保障,想方设法改善孩子们的生活营养。

兄妹俩脑子里有着习武的念想,骨子里有着习武的基因,加上侦察兵爸爸从部队学到的武术技能,一家人很快转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当年“秋训”第一课,父亲满脸严肃地动员:习武之人须具备基本能力,练好腿功、腰功、肩功和桩功,不可逾越。他还强调,常人习武强身健体,适度运动有益成长,同时也潜在一定风险和安全隐患,对每个人都具有挑战性,胆小慎入,不敢吃苦的要趁早打消念头。

听着爸爸一席话,英姑心理秒变成“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但转眼一瞄哥哥那半握的拳头,瞬间又鼓足了勇气。苦就苦呗,总比长大瘦弱无力要强,想着想着,她应声道:“我不怕!”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没料到,练功还真是个苦差。次日开训,闻鸡起舞,兄妹俩早起随父晨练。当好初学武术者的教练,也不是件容易事儿。基本功动作的名称、意义和要领,都要一一通俗地传授给学员,而且还要督促每一个环节做到位,确保训练时间和效果。

秋冬衔接,春夏交替,进取的成败离不开意志力。哥哥和妹妹坚持每日“打卡”,上学前晨练20分钟,节假日休息运动半小时,风雨无阻,雷打不动。日久生疲,父亲若见儿女没精打采,便故意仿效动画片《智激美猴王》中的悟空口吻,大叫一声:“孩儿们,操练起来!”年幼的儿女,在父爱中会立刻精神振奋,有板有眼地练起武来。

基本功是习武入门之道,经过持久练习,不仅可以让身体各部位相互协调,还可以渐进式地增强运动所需的专项体质。兄妹感觉练功苦,却丝毫没有马虎。比如训练蹲马步,老爸分解三步动作:首先,两脚分开,脚尖向前处在同一直线,间距大于自己的肩宽;接着下蹲,后背挺直,两腿均匀发力;第三步,双臂伸直,大腿蹲平,膝盖不超出自己的脚尖。“师父”示范,兄妹俩感受不一,哥哥的动作要领比较规范。小英姑不太习惯,总有一两处难以到位,像下蹲时两脚老是迈出外八字;而且下蹲时向前倾斜后背很难挺直,瞧上去貌似打盹儿的小鸡。父亲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纠错、鼓劲,颇有武师范儿……

少年风发,痴迷武侠。经过大半年操练,英姑和哥哥的基本功大有长进,除了压腿、竖叉,爸爸还耐心教他们练习俯腰、压肩及单双臂环绕等基本动作,细心点拨兄妹俩掌握身体平衡、臂腿伸直、抬头挺胸、髋关节打开等基本要领。孩儿习武,苦累自知。训练时间长了,身子骨和胳膊腿免不了疼痛,夜里父母用自制药酒为孩儿揉抹提伤,好在年少还原快,次日醒来兄妹体能恢复,一大早继续上操。

除了迷上运动,小英姑和哥哥还爱上了习武丛书。家里的小书柜,至今保存阅读过的《燕子李三》《霍元甲》《少林寺》等多册小人书。爸爸带回的老物件收音机,经常播放《杨家将》《射雕》类的评书,那武打场景演说仿佛胜过任何字面描写。上了中学,哥哥悄悄读些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还特意从书店购回几本《武术入门》《铁砂掌》《拳经》,那课外研读架势,似乎比琢磨数理化趣味宝典更为倾心。

十年过去,对英姑兄妹来说,习武练功尽管仍处于肤浅的初级阶段,但乡亲们大都夸赞这家儿女了不得,走出来不单有形有貌,而且个个有才有艺。哥哥高中毕业那年,秋季征兵就换上军装,据说第二年又考上军校,后来成长为一名笔挺帅气的军官。妹妹以文化和体育“双优”的成绩,步入省城一所师范院校,成为一名大学生。

暂且按下哥哥从军不表,这里单说妹妹英姑的发展足迹。

英姑量身定制,走进师范院校选择了体育教育专业,默认就业方向为学校或社会健身。早起鸟儿有虫吃。少年习武练功,无论从基本招式的掌握度,还是从耐性、意志力和心理体验层面,无疑让英姑多了些专业热身。赢在起跑线,也就超出同科学员更多优势。

一千多个日夜,四年体育本科学习经历,个中压力和痛楚超乎常人想象。理论课有深度,实践课有硬度。俊俏英姑,在磨炼中褪去少女的娇嫩肤色,显得更加健美,行事也增强几分沉稳和力量。

是鹰,终究会起飞。学成归来的英姑,应聘到家乡县城某所城郊小学,圆梦成为一名体育教师。从此开启她崭新的人生之路。

少年强,则国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些民族伟人的励志名言,成为英姑勉励自己和鼓舞学生的常用语。从进入课堂第一天起,英姑便把“健康第一”“终身运动”作为自身从业理念。

这一干,整整快二十年。人生高光时刻,家庭和工作都要兼顾。入职两年后,出于共同爱好和对甜美事业的憧憬,英姑相中一名体校老师并组建家庭。不久女儿呱呱坠地,呼名健娟儿。幸福的三口之家,小健娟自降临这个世界,就成为运动健身的第三代宠儿。数年间,一家人关注孩子的成长,上下学自己背书包步行,回屋动手做家务。每逢双休节假日,妈妈会抽空陪伴女儿散步、骑车、踢球或登山……

英姑的专业素养,在行业圈也是杠杠的权威。身边同事特别是刚出道的年轻人,谈及师姐无不敬重、无不信服。在业务领域,她似一座丰碑;组织教研活动,英姑更像一块金字“招牌”。她关注队友的课堂效益,倾心每名学生的健康素养达成。每次评课,她都会“把门”强调,体育教学务必落实“三大目标”,既要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又要增强团队意识,还要提升组织能力、感受引领他人的责任。

英姑深知,新时期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是多元的。包括女儿在内,所有孩子的学习负担逐步加重,他们更需要懂得放松自我,必须拥有强健的身心作为支撑。英姑爱学习,每周都有积累运动和健康相关信息的习惯,频繁记录所思所悟,有自信也有焦虑。她常说,生命在于运动,是娃就该动起来,体育教师理应成为他们的托举先锋。

英姑焦虑,源于揪心学生健康。这一年,服务区卫生机构进校,组织两千余名学生体检,结果反馈:视力不良者近六百人,近视率超28%;肥胖的学生有122人。全校四十多个班级,仅有四个班不见“小胖墩”,突出班级的肥胖者居然多达6至7人。相比之下,尽管数据低于其他同类学校,但英姑仍然感到心情沉重。她参与学校研究对策,带领团队探索“两手抓”策略,一方面促进“双减”政策扎根生效,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一方面全面推动“阳光体育”,活跃足球、舞蹈社团等校本运动系列,打造健康校园,创建活泼向上的体育文化。

岁岁年年人不同。已过不惑之年的英姑,始终心存育人念想,她希望体育界的同仁默默奉献,不仅组织学生上好《立定跳远》《肩肘倒立》《前滚翻》之类每节课,也能“土洋”结合,继承和创新花样跳绳、滚铁环、抓子等季节性传统游戏。她更期待,家校村(社区)无缝对接,能在孩子们离校期间,提供更多安全活动场所和设备设施,确保他们蹦蹦跳跳、投掷踢闹适量运动不削弱、更不落空。

女儿健娟儿已念中学。再过些年,英姑也想鼓励孩子报考师范大学,像自己一样择其体育健康或艺术类专业,让她在未来的人生中,稳稳接过母亲的“事业棒”,成为推广全民运动的“火炬手”。

英姑用行动启示我们,搭建起娃娃的运动“舞台”,给他们天天操练的机会,摘掉一副“小眼镜”,减少一个“小胖墩”,每一个家庭更有未来,我们的社会更有梦想、民族更有诗和远方……

作者简介:

潘祖德,湖北宜都人。湖北省学校文化研究会会员,宜昌市作家协会、宜昌市散文学会会员,宜昌市职工阅读与文学创作“金书签”优秀会员。宜都市故事学会执行主席。作品散见报刊网媒。

  •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