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网络聚焦

网络聚焦

社科人永远正青春
发布日期:2024-01-12 来源:荆楚网 编辑:宜都融媒体

“老何!老何!我给你送年轻人来了!”老荣一边起身,一边喊……

这是老荣和张艳国第一次见面的场景。

39年前的一个早晨,一位青春洋溢的年轻人走进了湖北省社科联《江汉论坛》编辑部,他叫张艳国,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生。他这次来是接受组织分配到这里工作。

“小张,欢迎你到编辑部来工作!我把你截留了,编制在《江汉论坛》,兼着《青年论坛》的工作。相信你能干好!”

“好的,荣老师。”

懵懂之余,却又惊喜备至。初次相逢,老荣风风火火的性格就给张艳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等张艳国来了后才得知,《江汉论坛》编辑部的两位青年编辑考取了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编辑部只有何浩老师一个人顶着,而他又行动不便。就这样,张艳国戏剧般地入职了《江汉论坛》编辑部。

“人生的经历简直太神奇了!真如人言:只要留心,奇迹随时可以发生。”这是张艳国从大学生到单位人转型最初的真切感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当时的年轻人到现在的过来人,每当回忆起那段初来乍到的经历和感受,张艳国都会激动地说道:“我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对了人!荣老师对年轻人的信任,既让《江汉论坛》经久不衰,也温暖和鼓舞着更多的年轻人勇敢追梦,并成为了一种社科文化传承。”

所有的青春故事都不曾走远,一张张青葱的脸庞,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熟悉背影,让老荣至今难忘。

无论是创办杂志、教书育人,还是搞理论研究,老荣始终把年轻人当成小树苗,用心浇灌,让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当时,在社里担任哲学编辑的饶建国,由于工作出色又踏实肯干,被省政府办公厅看中拟调。为了确定他的正科级职级,老荣在院里跑上跑下,多次与院领导积极争取,直到办妥后才将小饶放走。现在,饶建国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老荣始终把编辑部里的年轻同志当成是自己的孩子,大到成长发展,小到生活琐事,他都一一过问,让大家感受到家庭式的温暖。

岁月的长河中,那份年轻的心如同夕阳余晖,温暖而恒久,见证着对梦想的无限追逐。对老荣来说,虽年逾花甲,但学术研究、理论宣讲的生命仍青春常驻。

“如果一天没有学习,没有写作,没有思考,我就会像没有吃饭那样难过。”这是老荣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对学术的纯粹热爱,更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2010年10月,年近80岁的老荣突然被查出患有淋巴癌。开始时,他震惊、焦虑、恐慌。但很快就淡定下来,把做手术、做化疗、战病魔,作为人生的一种新考验。慢慢地,他努力克服化疗带来的恶心、呕吐、掉头发等不良反应。作为一名高龄老人和癌症患者,他一刻也没有停下自己治学的脚步,继续完成5项社科课题,出版《邓小平理论新探》等6部有影响力的著作,在《光明日报》等30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125篇,出席全国学术研讨会10多次。据初步统计,老荣60岁以后出版的著作比60岁前多2.4倍,刊发的文章比60岁前多4.8倍,他正在向世人诠释着社科人永远正青春。

老荣在繁忙的教育研究之余,还常常走进大学、研究机构、党校、军队等给年轻人作宣讲。还记得那是1997年,老荣应邀到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宣讲党的十五大精神,从坐火车到转汽车,历经13个小时才到县里。第二天,老荣结合党的理论和五峰实际,紧扣青年群体的关注点、兴趣点和共鸣点,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把青年人愿意听、想去看、能看懂的思想文化故事讲进了土家儿女们的心中。就这样,老荣在年轻人心中种下一颗颗社科的“种子”。

如今,每天早上8点,在湖北省社科院的一间书房里,都能准时看到老荣安详地坐在办公桌前,时而翻看书籍文献,时而敲打电脑键盘;夜深了,机关大院万籁俱寂,但他书桌前的灯还在亮着。这盏灯和老荣一道,从几十年前一直燃到现在,为无数社科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荣开明,一位可爱可敬的老者,一位平凡而又“年轻”社科人,正用他的一生诠释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学术的孜孜以求,一个普通人笑对人生的奋斗故事。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永远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使我们不断追求如夜空中闪亮星辰的事物和思想。期待在我们身边有更多的精彩社科故事发生。(“文安评”网评团队、宜都市高坝洲镇陈家岗村 李文俊)

音频:颜梦婕(宜都市融媒体中心)

视频、图片:省社科联提供

(稿源:荆楚网)

  •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