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宜都

媒体宜都

【三峡日报】书写多彩的生态答卷
发布日期:2024-03-04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宜都融媒体

——宜昌大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枝江金湖 李明良 摄


刘宜在黄柏河监测水质。樟村坪水利站供图


枝江金湖候鸟。安超 摄


万朝山金丝猴(红外相机拍摄)。万朝山自然保护区供图


白水港村退捕渔民在村渔民陈列室参观。 曹礼达 摄

长江自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而来,在秭归县沙镇溪镇双院村地界进入宜昌后,一路东流232公里,从枝江市七星台马羊洲村出宜昌。

长江保护法实施以来,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宜昌给出了怎样的生态答卷?踏访长江及其支流沿线,我们找到了这样的故事和答案。

长江一级支流黄柏河源头——樟村坪

源清如许碧水长

青山环抱,绿水逶迤。

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周,刘宜又回到了熟悉的河岸,熟练地进行取样、沉淀、装瓶、封样,作为长江一级支流黄柏河源头樟村坪镇河道巡查员,这是他每旬一次的固定日程。

黄柏河,长江一级支流,承担着为宜昌200万人口供水和200万亩农田灌溉的重任。巡查河道、监测水质、分析数据……刘宜测的是宜昌百万人口饮用水发源地健康状况,守的是三峡库坝区绿色生态屏障。

巧合的是,亚洲第二大磷矿腹地同样发源于樟村坪,与黄柏河源头相生相伴。作为水源涵养地,樟村坪承担着生态功能最大化的任务。

如何守护母亲河流域生态安全,践行河湖长制工作理念,是樟村坪的“第一事”,也是刘宜的“心头事”。

黄柏河在樟村坪有7个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近3年来,刘宜每旬都要到这些监测点打卡。

早上8点多出发,顺利的话下午5点返程,沿着蜿蜒山路,辗转7个监测断面,奔波100公里。

“从我家到樟村坪是100公里,巡河一趟也是100公里,这是我与母亲河的缘分,我要为她努力做到100分!”

两年前,30岁的刘宜从部队转业,来到樟村坪镇水利站。

“水行政管理涵盖广、专业性强,我是零基础,入门慢。再加上樟村坪山高路远,冬天下雪结冰寸步难行,刚开始,我觉得工作艰苦又单调。”工作初期,他在不经意间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同为退伍军人的父亲给他打来电话,让他回忆在部队参加比武竞赛时,战胜畏难情绪,最终完成比赛的经历。重新燃起了斗志的刘宜沉下心来学习、实践,从“草原五班”到“100公里的热爱”,他完成了蜕变,如今已是水利监管岗位的行家里手。

樟村坪镇矿企众多,刘宜和同事们会采取“四不两直”的方法,在夜间检查企业排污情况。“一般是晚上10点去,深夜12点多回。如果查的企业多或者远,回来就是凌晨2点了。”

春节期间,河道管护任务比平日更加繁重。为了让回家的游子看到干净美丽的母亲河,刘宜加大巡查力度,并带动志愿者一起开展河道保洁。

“夷陵水塔”黄柏源,凭栏远眺,天高水清,林密鸟翔;“高山绿肺”羊角山湿地公园,蓝色步道与景观绿道如两条彩带蜿蜒向前……刘宜习惯在采样时拍照记录,如今已经存了300多张照片。

“有一种长得像泥鳅,个头比较小,尾巴是红色的鱼,我小时候特别喜欢抓,后来越来越少,几乎看不到了。但是现在,它又回到黄柏河了。”刘宜说的红尾巴鱼学名叫红尾副鳅,是我国的原生鱼种,只生存于干净清澈的水中。

山一程,水一程,不变的是风景,改变的是心态。

“每次我们在水边取样,乡亲们都爱凑过来看看、聊聊,有些老人还会给我讲黄柏河的水是怎么从浑浊变成清澈的。每当这时,我就觉得作为保护黄柏河的一分子,践行河长制,让水清了,岸绿了,鱼儿也回来了,再苦再累都值得!”刘宜说,幸福就在绿水青山间。

2023年,樟村坪镇二类水质达标率98.87%,助力夷陵区争取市级生态补偿奖励资金200多万元、水质保证金返还700万元、磷矿奖励计划60余万吨。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唐萍 杨一航 通讯员 邱天星 李云彪

长江中游地区最大天然浅水型湖泊——金湖

绿波千顷鸟飞回

“快看,头和颈都是黑褐色的就是青头潜鸭,野外种群的青头潜鸭对生存环境非常挑剔,属于极危鸟类。”

又是一个忙碌的早上,巡护员吴海粟精神抖擞,开着电动巡逻车在长江畔的枝江金湖国家湿地公园巡逻。

长江在枝江境内蜿蜒102公里,岸线长度居宜昌各县市区之首,依江发展、因江而兴的枝江是推进长江保护法贯彻落实的重要支点。

金湖位于长江北岸,与长江相连互通,距离长江最近处1.7公里,是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天然浅水型湖泊。

今年53岁的吴海粟是土生土长的枝江人,在水边长大的他对长江有着深厚的感情。2017年,他回到金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当起了巡护员。一趟一个多小时,每天至少两趟,7年来,吴海粟也见证着金湖的生态蝶变。

“环境变好了,每年来过冬的候鸟也多了起来。”吴海粟告诉记者,去年入冬以来,小天鹅、斑嘴鸭、绿头鸭、白鹭、苍鹭等近万只候鸟迁徙到金湖越冬、繁殖。经过8年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恢复,金湖从往日的养殖渔场变成了候鸟冬季栖息的天堂。

“长江保护法明确了部门职责,让我们执法有了法律保障。”同行的杨成舟是枝江市仙女镇派出所教导员,负责金湖片区巡逻任务的他和吴海粟是老熟人了。他们和同事定期组织举行相关警示教育宣讲,也通过政策解读、案例通报、法规宣传等形式,向村民宣传生态保护。

近年来,枝江坚持治建并举,在河湖警长制的基础上成立“生态警长”,始终保持对非法捕捞、非法狩猎、非法排污等违法犯罪行为的严打高压态势。各部门还加大远程监管力度,在公园内安装了7台红外线夜视监测仪、太阳能4G无线监测户外云台相机和24台安防监控设备,实现对金湖8300亩水域监测全覆盖。

杨成舟说,经过系统治理,不仅金湖的环境“改头换面”,群众也转变了观念,提高了认识,2023年金湖辖区内没有发生一起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如今,金湖的环境明显改善,游客也越来越多,吃上“旅游饭”的退捕渔民们生活也越来越幸福。

杨成舟和吴海粟开着巡逻车驶过芦苇荡时,鸟群腾空而起,不时有鱼跃出水面,“每天守着的家乡变美了,我们心里也美着呢!”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唐萍 韩婧雯 通讯员 田雪莲 王澳炎

华中地区重要生态区域——万朝山

猴栖深山游隼归

鼻孔向上仰,眼眶呈蓝色,无颊囊,肩背具长毛,色泽金黄。

近日,在兴山万朝山自然保护区龙门河村黄崩口附近,生态管护员惊喜地发现了一群“不速之客”——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川金丝猴,这些精灵在树林中上蹿下跳玩了1个多小时后才散开远去。

“去年3月,我们保护区首次捕捉到旗舰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川金丝猴,没想到能再次用肉眼捕捉到这个群体,说明它们已经在我们保护区安家了。”日常巡护中的“收获”,让万朝山保护区资源股负责人王祥明有些激动。

在他工作的万朝山保护区,已成功记录到国家保护动物40多种、植物70多种,包含川金丝猴、林麝、梅花鹿、珙桐、红豆杉等。科考报告显示,万朝山保护区共有392种野生保护动物、2483种野生保护植物。

不打扰的关注,是最好的保护,但有时候,工作人员也会“不得不出手”。

“体型不太大,长得像鹰,头部和翅膀是黑色,身上黄毛黑斑,眼睛黑亮。”前不久,辖区一农户着急忙慌地跑到保护区来,称自己家里来了一只鸟,一直不出去,他来保护区寻求帮助。经工作人员鉴定,“乐不思蜀”的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游隼。

保护区工作人员迅速将这只游隼接到管护中心,检查后并未发现受伤痕迹。随后,工作人员将它放生在保护区的核心区位置猴子包。

“这是生态逐渐变好的最好证明,游隼吃大型昆虫、鸟和小型哺乳动物,说明万朝山保护区的环境能提供优质的栖息环境和繁殖地,也增加了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物种资源。”

生态保护,也需要更多人手。除了加强巡护,多安装红外相机进行监控外,万朝山保护区还特别重视对周边群众的宣传及科普,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来,同时践行植树造林、不食野生动物等绿色生活方式。目前,保护区正在谋划兴山首个数字化植物标本室,也被湖北省林业局列为鄂西山地猛禽迁徙通道……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唐萍 韩婧雯 通讯员 李媛

宜昌昔日最大专业渔村——白水港村

别舟仍是“江湖”客

穿上志愿者服装,拿上清洁工具,一大早,宜都市枝城镇白水港村的退捕渔民刘红全就顶着冷风朝长江岸边走去。只要得空,他都会来到长江边,清理岸边的垃圾与杂物。

白水港村,曾经是宜昌最大的专业渔村,辖2公里的长江段、1公里的九道河流域段、2公里的内河,三面环水,以水而兴,以渔而名,村里曾有渔民近千人。过去,刘红全驾着渔船从这里出发,到长江捕鱼;现在,他有了新身份:白水港村“清源护江”志愿服务队员。

2018年,长江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禁捕公告发布后,白水港村率先行动,仅用3个月时间,推动186条渔船、360个渔民全部转产上岸,长江生物资源状况逐步好转。

“与前几年相比,如今的长江越来越美了。”刘红全感慨,几年前,长江在这里还是一副“脏乱差”的模样:河面停满渔船,不少渔民吃住在船上,各类生活污水直接往长江里排放。一到雨天,长江岸线旁就散发出臭味。

如今的白水港长江岸线,两公里的绿色步道蜿蜒向前,朝阳、凤栖两个户外广场临江而立。近岸处,绿意盎然,风光旖旎。水面上,不时有各种鱼类跃出,溅起水花。

当初退捕上岸,不少渔民内心有担忧:离了船,上了岸,靠啥吃饭?

完善配套政策、开展技能培训、举办专场招聘会……随着当地一系列举措出台,白水港村186户上岸渔民得到妥善安置,在劳动年龄段的渔民全部实现转产就业。

变美的不只是长江,白水港村的人居环境也在不断提升,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葱茏的绿植和色彩缤纷的花卉遍布房前屋后……

“现在村民们的生活习惯也改变了,大家都在自觉维护生态和环境。”白水港村党总支书记李春梅介绍,成立于2018年的白水港村“清源护江”志愿服务队,如今已经壮大为一支有着40多人的队伍,不少昔日的“捕鱼者”变为护渔人、清漂人,日夜守护长江。2022年,李春梅获评“全国最美河湖卫士”荣誉称号。

环境好了,人气也越来越旺。盘活闲置资产、流转集体土地、建设新门面……白水港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逐年增长。2023年,白水港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64万元,为全体村民分红13万元。上岸渔民人均收入由2019年的2万元增至2023年的2.5万元。

李春梅笑着说:“退捕禁捕后,生态好了,日子也越来越好,现在大伙都切身体会到: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唐萍 杨一航 通讯员 黎文来

(来源:三峡日报)

  •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