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民政局2023年亮点工作巡礼
宜昌市社会福利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老年人群乐享高品质的晚年生活。
微电影《汇聚微光 缔造幸福》亮相第十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让世界看见“幸福宜昌”。
伍家岗区张家坡社区深化共同缔造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
五峰民政开展“六一”儿童节主题活动,让孩子们“童欢乐 童成长”。
点军区民政局为分散供养特困老人过集体生日,让老人们幸福感满满。
宜昌市首届520公益节暨党建引领社区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赛,展现着社区社会组织带领群众共同缔造幸福生活的动人篇章。
宜都市民政局联合该市妇幼保健院举办“情定七夕,爱满宜都”活动,为新人们集体颁证。
迎新长跑中,宜昌市民政局干部职工满怀着对新年的美好憧憬,迈向2024新征程。
时序更替,勾勒年轮的更迭,记录奋斗的足迹。
微电影《汇聚微光 缔造幸福》亮相第十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斩获二等奖;亚洲开发银行专家考察团点赞宜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向国际推广复制宜昌养老模式;10次在全国、全省会议上唱响宜昌民政好声音,推介民政好经验……
回望2023年,在省民政厅的科学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宜昌市民政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与时代“同行”,与党政“同频”,与人民“同心”,持续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保基本、兜底线、优服务、促治理、惠民生,不仅交出了一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出彩答卷,更向全省、全国展现着“宜昌民政”风采,让世界看见“幸福宜昌”模样。
高质量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打造“宜接就办、有难就帮”宜昌样板
“感谢低保扩围的好政策,让重度残疾的儿子终于有了低保,我和他妈妈也安心了,不用为他以后的生活发愁了。”在西陵区窑湾街办,70多岁的杜爷爷老两口拿着儿子刚刚办好的低保证不住口地道谢。
“我的低保从每月730元涨到了800元,都打卡上了,一分钱不差,谢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在伍家岗区合益路社区民益家园小区家中,60岁的独居困难老人徐爷爷面对来访的伍家岗区民政局工作人员,脸上的笑容如花般绽放。
在宜昌,一个个暖心故事、一幕幕温情场景不断上演,无不彰显着全市民政系统对困难群众的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
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一年来,市民政局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全力拓展保障对象范围,持续扩大支出型临时救助和急难型临时救助覆盖面,创新开展“物质+服务”救助方式,大力推进居住地申享、告知承诺确认等改革,打造“宜接就办、有难就帮”宜昌样板,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不断提升民生“温度”,增加困难人群的幸福“厚度”。
2023年,全市首次实现城乡低保救助标准分别统一,将农村、城市低保统一提高到600元/人·月、800元/人·月,全市全年累计发放社会救助资金9.7亿元,惠及困难群众22万人次……宜昌被确定为全省综合救助试点,救助质效全省领先。
高效能深化基层社会治理
打造“一线五化”基层治理“宜昌范式”
远安凤山社区“螺丝钉”党员志愿服务队,排解矛盾纠纷、代办惠民事项、整治维护环境,解锁了居民生活的“幸福密码”;秭归乔家坪村“勿忘初心”志愿服务队,建立“小货车大服务”流动驿站,为村民帮办、代办、代购,让村民乐享便利、快捷、暖心的新生活;当阳广家洲社区“义起来”小区美颜队,助力老旧小区改造、调解邻里纠纷,让居民感受着“幸福生活来敲门”的喜悦。
一年来,市民政局坚持深化共同缔造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打造“一线五化”的基层治理“宜昌范式”,以社区社会组织为切入口,依托“五社联动”机制,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启动社会组织建功先行区三年行动和行业协会商会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推动成立宜昌楚商联合会,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商会的培育发展、能力提升、规范管理、作用发挥;率先在全省成立宜昌市社会组织总会,以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构建市、县、乡、村四级社会组织服务体系,助推社会组织从有形有量到有效有质转型发展。
同时,先后举办首届520公益节暨党建引领社区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赛、2场宜昌市第八届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赛,以真金白银扶持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及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打造“宜家人”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实现居民需求和社会组织服务的双向对接;调整城区社区工作者薪酬,年人均增资5334元;推动城市社区工作者持证率达75.89%,居全省前列;通过“慈善一日捐”“全省联动”等活动募集善款1.21亿元,创新探索发展社区公益基金支持共同缔造项目。2023年,“一线五化”的基层治理“宜昌范式”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社区社会组织18728家,发布社区社会组织品牌100个。一个个社会组织,活跃在大街小巷、房前屋后,以“小组织”提供“大服务”,以“小支点”撬动“大治理”,以“小项目”贡献“大温暖”,带领群众书写着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动人篇章。
高品质构建养老服务体系
打造家门口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
“给我来份肉丸子”“我要一个红烧鱼”……在西陵区樵湖岭的三江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幸福食堂,78岁的税承梁夫妇“闻香而动”,乐享家门口的幸福“食”光。“平时我们在家做个饭,差不多要半天时间,还只有三菜一汤,到这个幸福食堂又近又省事,菜品也丰富,办得确实不错。”
“今天社区联合医院开展了健康义诊,前不久刚组织了手工制作活动,现在是活动不断,我们也跟着享福。”点军区桥边镇广化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内,67岁的梅昌枝笑着说,自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后,小区老人们聚在一起唱唱歌、跳跳舞、打打牌,每天的生活都过得有滋有味。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一年来,市民政局围绕老年人“医、食、住”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精准施策,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乡镇(街道)养老综合体、农村互助照料中心,创造性地将居家适老化改造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共同缔造、城市更新、无障碍环境建设等工作深度融合,精心打造家门口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让全市老人晚年生活有盼头、有奔头、有甜头,也让高质量、更贴心的养老服务惠及千家万户。
截至目前,全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达到207个、幸福食堂(助餐点)达到132个。12个乡镇(街道)养老综合体、24个农村互助照料中心提档升级项目全部完工,14个县市区全部实现失能特困人员县级集中供养,为1766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亚行项目已完工7个(运营2个)、正在建设8个。调整高龄津补贴、老人助餐服务标准,共发放各类养老服务补贴887万元。开展行业标准研制,两项养老服务标准升格为全国行业标准。
高标准提质基本公共服务
打造“同办通办易办”便民“幸福圈”
“真的是太好了!非常感谢你们,让我们这么顺利就补到了结婚证。”宜都年近八旬的张奶奶,因办事需要必须补领新的结婚证。但因为陈爷爷年纪大了行动不便,无法亲自到婚姻登记处办理。在宜都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张奶奶顺利将奖状式结婚证换成“红本本”。
这只是全市民政系统积极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水平,推动公共服务“同办、通办、易办”供给能力有效提升、持续优化的一个生动写照。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一年来,市民政局积极构建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民政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智慧民政信息化建设,用一桩桩、一件件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不断提升着群众的幸福指数,努力让城市更有温度、生活更有温情、人民更感温暖。
2023年,在全面实施婚姻登记“全省、全市”通办后,惠民措施又扩大到“跨省通办”,惠及390多万名城乡居民。开展流浪乞讨救助及寻亲,帮助162人踏上回家的路,实现“街面无人、站内少人”。
全市火化设施实现全覆盖,全市县城实现火化。推行惠民新政,免除宜昌城区居民四项基本殡葬服务费用,最高可免除1250元。推进智慧殡葬建设,实现殡葬服务数据“全掌握”、殡葬服务流程“全监管”、殡葬服务信息“全展示”。
全力推进“精康融合行动”,创新探索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新模式。目前,全市已有10个县(市、区)开展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已建成53个康复服务站(点),为3358名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了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基本康复服务,已帮助203人回归社会或回归正常生活。
推动市儿童福利中心和市精神卫生社会福利院两个民生补短板项目开工建设。扎实开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为近2万名留守、困境儿童提供关爱服务。宜昌市儿童福利院入选全省首批儿童福利机构高质量发展实践基地。有序推进城区64条道路命名(更名)工作,为宜昌高质量发展赋能。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青山表示,新征程上,将牢牢把握发展机遇,以改革“力度”不断提升服务民生“温度”,以“问题的减法”成就“发展的加法”,勃发新活力、开创新局面、谱写新篇章,高质量托起全市人民“稳稳的幸福”,让现代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为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贡献民政力量。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时刚 通讯员 蔡冬梅 杨世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