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宜都

媒体宜都

【三峡日报】宜都人大全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县域典范
发布日期:2024-01-05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宜都融媒体

刘传东 摄


宜都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就优化营商环境开展专题询问。


宜都市人大常委会在五眼泉镇弥水桥村举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授牌仪式。


宜都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优化营商环境 三主联动 四级代表千企行”活动。


宜都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1·2·4”人大代表接待日被评议部门负责人“进站”活动。


常态化开展“1·2·4”人大代表接待日活动。


城建交通环保专业代表小组6名人大代表就老旧小区改造等问题约见宜都市住建局负责人。


宜都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围楼夜话—人大代表进网格 助力社区微治理”活动。

工作回眸

宜都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三主”联动、“四权”保障、“五民”贯通,积极探索,搭建实践载体,畅通民意渠道,创新民主实践,全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县域典范。

建强载体

实践体系建设网格化

以“引导实践、做实载体、创新形式、辐射带动、展示成效、打造品牌”为主要功能,坚持融合发展,一体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载体与代表联络“家站点”。依托代表之家,以“做实群众家门口的民主 助力和美乡村建设”“聚力共同缔造 美美与共创造幸福生活”“聚合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人大干部三支力量”等主题,指导各地围绕推进实践基地建设,搭建载体,发挥“民意窗”“议事厅”“监督哨”实践功能。潘家湾土家族乡、五眼泉镇实践基地被授予宜昌市全过程人民民主市级示范实践基地。依托代表联络站、基层联系点,在村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农村湾组、小区“家+驿站”等场所,拓展建设基层实践站点。各乡镇(街道、矿区)打造包括1个实践基地、N个实践站、X个实践点“1+N+X”实践体系,实践载体建设实现全覆盖,将实践触角延伸到基层群众身边。

搭建平台

民意民智汇集常态化

常态化开展“1·2·4”代表接待日活动。以实践基地(站、点)为平台,每个月第二周星期四常态化开展“1·2·4”人大代表接待日活动,定专日、可流动、常态化、面对面,选民说心事、代表解民忧,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得到人、说得上话、议得成事”。自活动开展以来,设接待点540多个,接待群众来访4900多人次,收集意见建议512条,通过现场解答、转交办理等方式做到件件有着落。

“双联系”架起“连心桥”。不断丰富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群众的形式,常委会组成人员每人相对固定联系6名左右的市人大代表,市人大代表每人每年联系选民20户以上,实现“双联”全覆盖。每年7月,开展“代表走访选民月”活动,对走访收集的意见建议整理交办。各地通过“火垄会”“屋场会”“廊桥家话”等,全方位架起代表与群众“连心桥”。

云平台打造“掌上实践站”。完善1个履职平台、3个应用终端、N个即时通讯方式于一体的“1+3+N”云平台体系,健全网络平台,打造“互联网+履职”升级版。公开代表基本信息、微信二维码、人大微信公众号等,打造“掌上实践站”,实现群众意见征集全天候。

丰富内涵

民主实践活动多元化

“民声”定“民生”。出台乡镇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实施办法,健全民生实事“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人大评”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行乡镇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制。2023年以来,全市共差额票决民生实事项目164个,实现了民生实事“由民作主”,对民生实事项目实施进行跟踪问效,确保项目办实办好、办出成效。

代表“入格进湾”解群众“急难愁盼”。深入开展“人大代表进网格(湾组)共同缔造齐聚力”活动,以网格治理作“桥”、湾落文化作“媒”、产业发展作“链”,探索设立产业代表联系点,围绕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常态化收集民情、反映民意、参与管理、有效监督。全市756名四级人大代表下沉196个社区网格和936个农村湾组,收集意见建议538条,促成解决了众多民生实事。

基层立法联系点开启民意“直通车”。以长江大保护为主题,突出磷石膏污染防治、流域综合治理、城市建设管理等领域,建好用好枝城镇基层立法联系点。近年来,先后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湖北省磷石膏污染防治条例》等5部法律法规开展立法调研、征求意见,并及时反馈意见建议20条,让鲜活的“群众语言”转变为“法言法语”。

拓展路径

实现人大监督精细化

“内行人”监督“专业事”。结合人大代表的行业特点、知识结构,将112名具有专业特长的市人大代表按专业划分,组建了法制、财政经济、社会建设、财政预算、农业农村、城建交通环保、教科文卫7个专业代表小组,实行“专工委+专业代表小组”联动,让“内行人”监督“专业事”。代表们结合自身特长优势,围绕老旧小区改造、全市旅游业发展、城区道路交通秩序规范管理、柑橘产业链建设、乡村振兴等课题积极调研,建言献策,人大监督更专业更精准。

“小切口”监督为优化营商环境“把脉问诊”。聚焦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开展“四级代表千企行”活动,选择监督“利器”,连续两年在常委会会议上,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进行满意度测评并现场公布测评结果。审议出台《宜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办法(试行)》,在全市人大代表中聘请首批10名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员,为宜都营商环境建设“揭短挑刺”。

“四进站”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行人大代表、领导干部、部门负责人、人大工作核心业务“四进站”,实现“政情直通、民意直达、意见直办”。围绕殡葬改革、城区道路交通管理、公交运行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相关部门负责人进站释疑解惑,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2023年评议工作中,6个被评议部门负责人进站与代表和群众交流互动,听取建议,回答询问,增强评议实效。

民主实践微品牌

“辣味”询问擦亮营商环境“金字招牌”

“在2022年的全省优化营商环境评价中,宜都‘市场监管’和‘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两项考核指标退步明显,市市场监管局班子有没有专题研究?准备拿出哪些措施?”

2023年7月5日,宜都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对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询问,宜都市人大常委会城环工委主任李昌宏开门见山。

“对于产生的问题,我们全局深表愧疚和自责,目前已逐项整改……”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吕正桥当场作答。

“辣味”开场为询问定下调子。随后,8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就服务保障法治化营商环境、年轻人就业难等问题继续发问。近2个小时的时间,提问者犀利发问,直击关键,对群众关心的问题“穷追不舍”;被询问的部门和单位负责人直面矛盾不遮掩,谈现状、讲问题、说打算。

为确保此次专题询问直击堵点难点痛点,宜都市人大常委会把全市756名四级人大代表混合划编为45个代表小组,并组织代表就全市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工作、行政审批和优惠政策等进行培训。通过企业问卷调查、市人大代表问卷测评、相关部门座谈会、代表专题座谈会、“12345”政务服务热线等方式广泛收集问题建议,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

专题询问结束后,市人大常委会对被询问单位进行了满意度测评,现场通报测评结果。

现场的“问与答”暂时画上了句号,但关键的“整与改”必须持续深入。宜都市人大常委会对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的审议发言和专题询问情况进行整理,形成审议意见,交有关部门研究处理,跟踪督办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并开展“二次测评”。宜都市人大常委会还制定了《宜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办法(试行)》,在全市人大代表中聘请首批10名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员,为宜都营商环境“揭短挑刺”。

“问、改、督一环套一环,人大监督的‘闭环效应’才能真正凸显。”宜都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世斌表示,将抓好专题询问“后半篇”文章,持续跟踪问效,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放手,企业、群众不满意不放手,把专题询问成果转化为改进工作的实际成效,让人大监督成为擦亮营商环境“金字招牌”的重要力量。

“1·2·4”: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宜都密码”

“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额度都不大,希望审批程序越简单越好。”“宜都市已经出台了《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投资400万元以下,且不涉及新征地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由市发改局委托乡镇人民政府审批。”

2023年9月7日,宜都市人大常委会在王家畈镇横冲村,开展“1·2·4”人大代表接待日被评议部门负责人“进站”活动,宜都市发改局局长曹亮面对人大代表提出的意见,耐心解答。

当天,宜都市公安局、科技局、住建局、财政局、发改局等6家被评议单位负责人,镇人大主席团、辖区内部分人大代表、选民群众分别在全市6个乡镇(街道)的代表联络站同时参加活动。

座谈会上,被评议部门负责人通报本部门近年来工作情况,听取人大代表和选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并就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回应。当天,宜都市人大常委会还向参与活动的代表和群众发放调查问卷,共收集到意见建议141条。

活动结束后,各评议工作组将收集整理的意见建议反馈给被评议部门,要求被评议部门强化整改,逐条逐项研究分析解决,并及时将研究处理情况向代表和群众反馈。

近年来,宜都市人大常委会不断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按照统一标识标牌、统一台账资料、统一接待流程的要求,在全市开展“1·2·4”人大代表接待日活动,即在每月第二周的星期四,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到代表家站点听民声问民需。

对于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能及时答复的,人大代表或有关部门当场答复;不能及时答复的,填写《意见交办单》,根据职责范围的划分,转交乡镇(街道)办理;如遇“疑难杂症”不好划分的,经市人大常委会代工委汇总梳理后上报主任会议讨论,提出建议并转交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办理。

办理进度和结果,定期在公示栏公示。市人大常委会代工委定期到站点现场察看代表接待选民情况,重点督办意见建议办理情况。

从菜园的整治、道路的亮化,到残疾人通道的改造、公交站台的规划建议……随着“1·2·4”人大代表接待日活动深入开展,一批群众关切的民生问题被集中整理交办,实现了意见建议从“纸上”落到“地上”,成为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宜都密码”。

数说人大

一体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载体与代表联络“家站点”,高标准建成2个宜昌市全过程人民民主市级示范实践基地、3个宜都市级实践基地、45个实践站、57个实践点。

持续开展“人大代表进网格(湾组)共同缔造齐聚力”活动,全市756名四级人大代表下沉196个社区网格和936个农村湾组,收集意见建议538条,促成解决了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六小”整治等方面的众多民生实事。

常态化开展“1·2·4”人大代表接待日活动,设接待点540多个,接待群众来访4900多人次,收集意见建议512条,通过现场解答、转交办理等方式做到件件有着落。

实现“三个全覆盖”,31名常委会组成人员固定联系186名人大代表,212名人大代表直接联系群众6500多人,7个专(工)委对口联系164名基层人大代表。

连续2年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全市756名四级人大代表混合划编为45个代表小组,分组走访1029家市场主体,收集困难问题528个、意见建议361条。13个单位参加应询并接受现场测评,聘请首批10名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员。

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实现乡镇全覆盖,2022年以来,全市共差额票决民生实事项目164个。

三峡日报通讯员 周先洪 胡振华 王美林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宜都市人大常委会提供

(来源:三峡日报)

  •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