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宜都

媒体宜都

【三峡日报】教联体: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发布日期:2024-01-05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宜都融媒体

2023年12月,当阳市实验小学教联体长坂校区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三峡日报通讯员 朱若男 摄


当阳市东门小学教联体学生参加宜昌市第三届思维运动会比赛。 三峡日报通讯员 江丽华 摄


宜都市实验小学教联体城南校区黄金娥老师送教到贺炳炎红军小学。三峡日报通讯员 袁定蓉 摄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黄春梅 郑延 蔡昶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是2023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工作重点之一,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动教联体建设。

为破题而试点的教联体建设正在宜昌全面推进,当阳、宜都已提前实现全覆盖。教联体给城乡中小学带来了哪些变化?能否有效破解农村教育的痛点?近日,记者深入当阳、宜都多所学校进行调研采访。

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痛点:农村学生上学距离远、花费大,低龄寄宿缺少父母陪伴

破解之道:优质校与农村校、薄弱校携手成长

2023年12月18日一大早,当阳市半月镇的小餐馆经营户张雪莲骑着踏板车,分分钟就把女儿彭佳馨送到距家不足500米的当阳市实验小学教联体半月小学门口。路上,女儿开心地说,这学期从城里来的英语老师年轻漂亮,发音准,自己越来越喜欢英语了。张雪莲听了,心里很是欣慰。

两年前,小佳馨上三年级时,班上就有学生陆续转到县城的优质学校去了。为了让女儿也享受优质的教育,张雪莲和丈夫“下狠心”要让女儿进县城的学校。

把女儿送进县城学校后,她却因不适应住宿生活,经常晚上打电话给家里,哭闹着要回家。无奈之下,四年级下学期又把孩子转回了原来的学校。幸运的是,半月小学在去年被纳入当阳市实验小学教联体后,学校越办越好了。

像小佳馨这种情况,不仅在农村学校较为普遍,在城郊学校也一定程度存在。

当阳市实验小学教联体环南校区的前身是原新民村新民小学,之前由于校舍陈旧、生源流失、师资短缺,周边不少家长舍近求远把孩子送到优质校。耿若曦就是其中一个。小若曦上小学一年级时,父母把她送到距家较远的一所学校,每天6点钟起床,然后坐1小时左右的校车,课还没上就已疲惫不堪。

一年后,家门口的新民小学成了当阳市实验小学教联体环南校区,校园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师也都是从优质校来的。看到这些变化,小若曦的父母又把孩子转了回来。“每天可以多睡1小时,7点钟起床,洗漱过早后出小区就是学校。孩子开心,我们也省心。”家长童珊珊告诉记者。

“孩子越小越需要父母的陪伴。把百姓家门口的学校办好,更多孩子可以享受天伦之乐,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当阳市实验小学教联体党总支书记田春雷说,学校2016年探索集团化办学,接管新民小学,2021年7月新建航空路校区,2022年成立教联体之后,又先后将窑湾小学、半月小学、龙台小学3所农村学校纳入其中。教联体的硬件、师资、教研等全面向农村校、薄弱校和新建校倾斜。2023年秋季开学,教联体内的薄弱校、新校区回流学生达1175人。

“随着以县城为载体的就地城镇化不断发展,农村学校的自然生源会越来越少,且趋势不可逆转。但是,教育会一直坚守!”当阳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罗红波表示,教育是民生之本,寄托了每个家庭对未来的期许,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既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切入点,也是落脚点。

目前,当阳市已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教联体全覆盖,40所中小学组成了9个教联体,优质中小学与农村校、薄弱校、新建校携手成长。

努力让每个孩子“上好学”

痛点:“城市挤,农村空”,城区“大班额”不断涌现,农村“超小班”越来越多

破解之道:强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曹玉春至今还记得,十年前她任教的学校——宜都市原十里铺小学面临的困境。

那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和郊区市民对优质教育的需要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家长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

作为一所郊区校,2013年,十里铺小学仅剩51名学生,一年级当年没招到新生。10多名老师中,当年49岁的曹玉春是最年轻的。学校没有专职的美术、音乐老师,她除了带语文课,还带全校的音乐课。学校举步维艰,一度面临停办。

而同时期的宜都市实验小学学生总数达到2919人,平均班额70人,生均占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一边是规模小、位置偏的村办小学没人去,一边是城区的“择校热”导致“大班额”愈演愈烈,如何系统性重塑区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破解“城区挤、农村空”这一难题?

经过多次调研,宜都市委、市政府先后启动集团化办学改革和教联体建设探索。宜都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以本部为种子校,先后生长出2个新校区,2013年十里铺校区建成,2019年城南校区建成。集团内部实行办学理念、师资调配、经费管理、设施配备、管理制度、考核评价“六个统一”的运行模式。十里铺校区逐步走出社会信任危机,恢复了健康发展的活力,办学规模从51名学生增长到现在的208名。

2022年9月开学前,宜都市以城区高中阶段学校、义务教育学校和教育集团、学前教育集团为牵头校,农村学校为成员校,实行“1+N”形式结对共建,按学段“合并同类项”,综合考虑地理位置远近组建了12个教联体,实现了城乡全覆盖。

十里铺校区四年级学生武怡辰,2023年秋季学期从广东回到宜都老家。经过一番考量,妈妈曾艳红决定留在十里铺校区上学。“孩子被校园里的农庄吸引了,非要在这里上学!”

曾艳红说,女儿一至三年级都在广东东莞上学。回来短短几个月,她看到女儿“肉眼可见”的变化:回家主动做作业,字迹更工整,每天上学也很开心。

“因为这里以前是村办小学,刚开始还是有顾虑的。”曾艳红说,最初担心学校条件设施不够好、转学不能很快适应等,开学几周后,顾虑就全打消了。“老师认真负责,批改作业也很仔细,孩子学习习惯都变好了。”

“必须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满足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的需要。”宜都市教育局副局长姚明华说。

让农村校和薄弱校成为“香饽饽”

痛点:城乡教育差距大,弥合差距难度大,城里老师不愿下乡

解决之道:改变教育评价机制,守护老师们的教育情怀

近年来,宜昌先后实施了城乡教师结对交流、集团化办学、教联体建设等一系列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不断把优质教育资源推向偏远农村校和薄弱校。

城里老师来了,农村校和薄弱校就真的能好起来吗?一轮交流短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交流结束了,农村学校是否依旧孤零零立在村头?

“成立教联体后,这种现象从根本上改变了。”宜都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李昌洪说,在一个教联体内,各校区和学校都是平等的,所有教师不再是某学校的老师,而是教联体的老师。“统一这个认识后,城里老师到农村校和薄弱校就不再是‘支教’和‘付出’,而是本职工作。”

在宜都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教联体,越艰苦困难的岗位,越体现责任和担当,越受到重视和奖励。有了这个鲜明的评价导向,农村和薄弱校不再是“冷门坎”和“烫手山芋”。

在宜都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十里铺校区,18名老师,有12个都是近三年交流过来的。每个老师对学校、对孩子都倾注了满满的爱。这些爱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滋养着每一个孩子。“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学生,都很自信、大方、阳光。”十里铺校区执行校长方晓红告诉记者。

在当阳市玉阳中学教联体半月中学,有4名从城区交流过来的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已经渐入佳境。英语老师陈继琼坦言,刚来的两个月,与学生相处非常不适应,“城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作息时间等都不一样,以前的教案和方法在农村学校不完全管用。”她曾感到困惑和迷茫,后来经过与学生谈心,逐渐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师生终于“同频共振”了。

2023年12月14日晚自习后,陈继琼像往常一样去查寝,发现一位同学的手指头被划伤了。当晚狂风暴雨,陈继琼打着伞到校外的药店买来碘伏和棉签,细心地为这名学生擦拭消毒。离开时,身后传来一声“陈妈”,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涌上她的心头。

“3个多月的经历,让我得到了一次非凡的淬炼,体会到了农村学校教师的不容易,也深切感受到,越是艰苦的地方,越需要有一种教育情怀。”陈继琼感慨道。

“唯有教育情怀,才能真正弥合城乡师生心里的距离,农村校和薄弱校才能真的好起来。在教联体探索中,我们正努力守护老师们的教育情怀。”当阳市玉阳中学教联体党总支书记陈光军表示。

宜昌市教育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教联体140个,覆盖学校476所,其中,义务教育学校教联体占比达95.4%,优质教育资源的“同心圆”越画越大,更多孩子将“在家门口上好学”。

记者手记

“联”出一片新天地

曾经,地处偏远郊区的乡村小学在“进城热”的潮流中举步维艰,一度濒临停办。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资源,家长们舍近求远,都往城里的学校“挤”,热门学校班额一度超负荷。

一面是城乡教育优质均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要求,一面是“大班额”“择校热”“城区挤、农村空”的现实难题,如何破局?

教联体“共建、共赢、共享”的理念成为破局的突破口,它能够做到优质资源不稀释、薄弱学校有提高、整体水平大提升。

师资交流是教联体“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关键。支教老师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带到乡镇学校,教联体内常态化开展交流轮岗、师徒结对、校际教研,以此化解大学校缺编和小学校结构性矛盾。

孩子们在菜园子里种菜、施肥,当起快乐的“小农夫”;乡村学校孩子们大方自信地站上各种表演展示舞台;城里教师管起了孩子的生活起居,也走进他们的心里……改变正在悄然发生着,“让好学校就在老百姓的家门口”正在实现。(郑延)

(来源:三峡日报)

  •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