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宜都

媒体宜都

【三峡日报】127个“10万+”是如何诞生的?——宜都市探索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观察
发布日期:2023-07-26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宜都融媒体

“上半年收入近56万元!”7月12日,粗略盘点了上半年村集体收入,宜都市洋津畈村党总支书记李书荣对于今年村集体收入冲刺百万元多了几分信心。

近年来,该村立足山区特色,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反哺了村产业发展。

在宜都市,这种大抓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氛围,正在持续升腾。

据该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施春燕介绍,宜都通过因地制宜、一村一策、连片打造,有力盘活资产,推进农旅融合、规模经营,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2022年,该市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过5800万元,其中超10万元村127个,百万元村就有9个。

抓好土地规模经营,“流”出新质效

7月12日,宜都市粮油核心区松木坪镇徐家湾村,风吹稻田,碧波万顷。

徐家湾村坚持走精品路线,通过土地连片流转等形式,打造了340亩高标准农田,种植高品质水稻和油菜等作物,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超30万元。

可在2019年以前,徐家湾村却是另一番模样,土地零散、撂荒严重,几乎谈不上什么村集体经济,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

徐家湾村四面环山,中间地势平坦,平均海拔147米,典型丘陵地貌,是种植冷水香米的好地方。

当时新上任的村党总支书记王伟先是说服村民流转闲置土地,然后向上争取社会化服务等扶持项目,全面推行规模化、专业化、科学化种植。

2022年,就在冷水香米种植的第二年,村里就迎来了“大丰收”。因品质优良、香糯可口,大米几乎不愁销路,市场价格最高卖到了每公斤7.5元,亩产经济收益也提高到了1450元,较之前涨了接近一半。

去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1万元,较2019年增长近12倍。

徐家湾村只是宜都山区村发展中的一个缩影。目前,宜都已流转全域7.54万亩丘岗地,占总耕地面积的近四成,既发展了特色农业,也带动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

用好闲置资源资产,“盘”出新动力

7月12日,位于枝城镇龙王台村的沈家湖汽修城美孚汽修店里,刚吃过午饭的老板王中华拿着一把扳手就溜到车底忙活了起来。

干活之所以带劲,在于店里蒸蒸日上的生意。他表示,自从2019年搬到这个“新家”以后,生意比往常好了不少,每年毛收入达20多万元。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汽修城原来是一家废弃的老联营厂,2019年,该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代表经过商议后,决定将该厂房升级改造成开展汽修业务的集中场地,以一年每平方米144元的价格租给村里经营汽修的商户。

老联营厂是村里闲置多年的集体资产,一直以来都处于“吃灰”的状态。在经过一番改造后,以汽修城面貌重新出关的老联营厂焕发了新生。不到1年时间,汽修城里的10余家店面就被租赁一空,每年还给龙王台村创造了近4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

近年来,该村通过盘活老旧资产,创新增收模式,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超50万元。2022年,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180万元,村民分红就达到了23万元。

在宜都,与龙王台村情况相似的还有许多,多数都是“人均不足三分地”的城郊村。

为了壮大城郊村“家底”,宜都先后出台集体资产运营、土地征收配套等多项支持政策,支持村级组织整建商业门店、开发工业地产,孵化培育小微企业314家,有效激活了村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

做好旅游赋能文章,“融”出新业态

7月中旬,正是游山玩水好时节。当天下午,弭水桥村村干部李梦方刚刚送走一批游客,微信上又弹出了一个消息:“明天上午有来自黄冈的研学团,请准备好接待。”

弭水桥村位于宜都五眼泉镇西南处,南邻渔洋河,北倚梁山,是一个山水依傍的小山村。八年前,村“两委”决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以山水资源入股三峡九凤谷景区,让薄弱的村集体经济渐渐厚实了起来。

该村党总支书记刘大卫介绍,村里与九凤谷景区约定,每年2%的景区门票收入归村集体所有,仅凭这一项,每年就能为村集体创造超30万元的收入。

此外,靠着九凤谷景区带来的“美丽经济”,弭水桥村还发展起了花卉产业,办起了乡村振兴培训学校。

2022年,该村累计接待游客量达12万人次,其中前来培训、研学的人数占比就达到了9.8%。大量的人流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到去年末,村集体收入达到了50.4万元,今年预计将突破百万元。

依靠农旅强集体不是弭水桥的“专利”。近年来,宜都连续出台文件,拿出真金白银,对旅游民宿、自驾车旅居车房车营地、农家乐给予资金支持,让农文旅融合成为村集体增收的重要手段。

“村集体经济强不强,关乎着乡村振兴的成效。”施春燕表示,宜都将在拓展经营渠道和创新经营模式上下功夫,推动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促进共同富裕。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谭强明 通讯员 吴建林

  • 热点推荐